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 “小时候,礁石上到处都是螺,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现在,有的岛礁已经完全被扫荡干净,无螺可拾了。”
40多岁的胡仕龙一声叹息,他是舟山枸杞岛上的“土著”岛民,10多年来,看着海岛上的各种螺类、贝类被职业采贝人一点点挖光。
一根钢凿
让藤壶贻贝几乎断子绝孙
藤壶,一种贝类,能分泌粘液把自己粘在礁石上,再大的风浪也奈何不了这种小东西。但职业采贝人手中的一根钢凿,就轻轻松松把它老窝都端了;
黄螺,现在的市场价要70元一斤,露出海面的礁石上的黄螺基本已经被采完了,职业采贝人就潜到水面之下去采;
不管大自然赋予藤壶怎么样的生存本领,不管黄螺在礁石上曾占据多少地盘,现在,它们和贻贝、牡蛎等一样,都面临着断子绝孙的命运。
而这个厉害的“杀手”,就是近年来出现的职业采贝人。
对于职业采贝人,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来自安徽、江西、贵州等地的外来人员开始陆续出现,向岛上居民租房子、租船,开始拾螺挖贝。
这种几近零成本的生财之道,让更多的外地同乡们闻风而动,纷纷加入。
采完了近的,就合伙租船到较远的无人荒岛上采;采完了好采的螺、贻贝等,就采牡蛎、藤壶乃至海藻;现在,已经发展到带着氧气瓶潜水采贝。
以舟山嵊泗的嵊山镇为例,常住人口不过万人,却有300多个从事岩礁贝藻采挖的外来人口,还有60多人专门从事潜水采挖,采捕强度有增无减。在嵊泗的其他乡镇、社区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十年滥采
岛礁资源日益枯竭
“不管螺的大小,能看到的全都抓进网袋里,礁石被采挖的铁器撬得一塌糊涂。”养了十几年贻贝的胡仕龙,说起这些采贝人掠夺式的采挖行为,仍然觉得心痛。
一直以来,靠海吃海的渔民们,对赖于生存的海洋,总还存有一丝敬畏。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他们会只采露在岛礁上部的贻贝,放过水下部分——这样水下的母贝可以再生小贝,生生不息。
但只有十多年历史的职业采贝人,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他们不管大小,竟然潜水下去把母贝都捞了上来,这可就断子绝孙了。我们现在去近处的一些无人岛,已经没有什么螺贝了。”龙泉社区一名村民说。
这样的滥采,对岛礁资源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嵊泗当地的渔民就告诉我们,海水退潮时,有的岛礁就像被扒光了衣服,无螺可拾。
离嵊山不远的海礁岛,岛礁底部栖息着各种珍贵鱼类,是浙江省三大海洋垂钓基地之一。但是近年来对岛礁的过度开采,已经直接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了。
嵊泗正式封岛两年
给贻贝们休养生息
如何让过度开采的岛礁能休养生息?
4月27日起,嵊泗正式启动马鞍列岛岛礁资源保护程序,对马鞍列岛区域内的所有岛礁进行“封锁式”保护,严禁过分采挖岛礁资源,只允许本区域籍贯人士少量采挖。
此次保护区范围的总面积为549平方公里,岛礁资源包括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的贝类、藻类、头足类、节肢类和棘皮类等海洋生物。
这条禁令,不仅针对外来的职业采贝人,也同样针对嵊泗当地的渔民。比如,根据禁令,嵊山当地人就不能到花鸟岛区域内采挖。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多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岛礁管理队伍,海陆联动,严查违禁采挖行为。
同时,市场部门对市面上销售的螺作出规格、采挖时间等要求;工商部门为从事螺类、贝类等海产品收购的商户办理特别证书,并要求他们严格按规定收购海产品;县边防大队对越出本辖区进行采挖的行为进行制止。
此外,专门用于岛礁保护的两艘船,也已经下水。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现在每天有20多人在马鞍列岛各岛礁附近巡逻。
这样封锁式的保护,至少要持续两年。两年后,视资源恢复情况,再适时适度开放部分岛屿,保护和开发相结合。
希望那时,我们在退潮时见到的,不会再是光秃秃的岛礁。
- 浙江舟山边防:保护岛礁资源人人有责
- 揭秘浙江义乌诡异深坑:系盗矿者滥采所致(图)
- 低碳发展承载“浙江梦”唱响绿色主基调
- 地球之肾你还好吗?为您揭开浙江湿地面纱
- “最难就业季”淳安工商助力大学生创业圆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