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 编者按 撤地建市30年来,湖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次产业展翅腾飞,新农村建设使乡村与城市渐次融合,社会保障的改善、居民收入的增长,则使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30年弹指一挥间,每个湖州人都切身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为充分展示湖州30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今天起,本报以“中国梦·而立湖州”为总揽,展开“逐梦30年·辉煌”系列报道。
风云际会30年,浓墨重彩30年。
这就是湖州市设立以来历史轨迹的真实写照。
而在这段难忘的记忆中,湖州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了诸多闪光印记。
30年前,全市工业增加值不足5.5亿元;
30年前,销售超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30年前,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建材两大产业;
如今,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已超过555亿元;
如今,全市百亿企业已达5家,上市公司达到15家;
如今,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特色纺织、绿色家居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驾齐驱,使湖州现代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
这就是湖州工业经济30年来呈现出的“闪电速度”;这是湖州人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强市迈进的圆梦之旅。
“扩量”到“提质”
30年前的那个夏天,经国务院批准,湖州撤地建市。这一重大决定,奠定了湖州工业经济腾飞的基础。
撤地建市对于湖州工业经济意义何在?过去30年湖州工业究竟走过了什么样的路?
“加速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改善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专家如此评价撤地建市。
撤地建市之初,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是湖州工业的“顶梁柱”。当此之际,发展纺织、建材成为工业经济的首要任务。经过10多年的奋斗,至199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由不足5.5亿元增长至130余亿元。
此时,虽然量的扩张迅猛,但市场、要素的制约已使湖州这两大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湖州工业经济面临着“路在何方”?为此,我市首次将产业结构调整上升至战略高度,次年正式提出“二四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从而吹响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号角!
其后,传统产业逐步退隐,新兴产业渐次崛起。其标志性变化在于,从2003年8月底起,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
而2012年,我市颁布的工业强市规划中,则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走以质量带动规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创新”与“韧性”
时间总是在四季轮回中流逝;
经济总是在波浪起伏中前行。
过去30年,我们曾经历了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曾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冲击,也曾经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和50年一遇的雪灾……
种种挫折,不仅未能使我市工业经济停滞不前,反而激发了湖州人不屈不挠的斗志!“创新和韧性,让湖州工业经济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有人如此评价。
时光倒回到1998年初,其时,一度支撑全市工业半壁江山的丝绸产业,正日渐暴露出档次低、效益低、质量低的缺陷。破釜沉舟,德清县钟管第一丝厂敲响了全国缫丝压锭拆机第一锤!轰响中, 6000多台缫丝机被砸成废铜烂铁。
这一敲,不仅敲掉了落后的纺织丝绸产能,也敲响了湖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鼓!
如今,经过调整优化的特色纺织产业,已成为我市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珍贝羊绒、翔顺工贸、丝绸之路家纺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
“不服输、想办法,就是湖州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专家分析说,这种态度决定了湖州工业经济必能长风破浪!
1984年,德清电子器材厂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组建了“科研生产联合体”,从而诞生了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
10年后的1994年,资不抵债的轧村印染厂,大胆将企业整体出售,趟出了产权改革“轧村模式”;
又一个10年后的2004年,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欧盟反倾销初裁提出抗诉,最终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唯一被欧盟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
正是凭藉“创新”和“韧性”,湖州人迈过了一个又一个槛,而收获的则不仅是工业经济持续稳健的步伐!
“集聚”和“集约”
从昔日单打独斗,到如今形成产业体系;
从昔日粗放经营,到如今逐渐高效集约;
这正是湖州工业经济走过的道路,这也正是湖州工业不断提升超越的“两翼”——“集聚”和“集约”。
“散若满天星,聚似一团火”。过去30年,我市一步步将“满天星”集聚成了一团团产业集群之“火”,不仅点亮了湖州工业经济,更将光芒辐射至长三角乃至全国!
30年前的一根扁担,挑起了名震全国的童装产业,“织里”也因此成为中国童装的代名词;江南古镇南浔将全球木业资源收入囊中,成为“没有森林的木业大区”;上世纪80年代初,安吉县生产出第一把五轮转椅后,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椅业制造中心,其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聚,意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技术的溢出效应,使企业抱成一团,最终掌握市场的话语权!”专家分析说。
因为集聚,湖州的诸多产业集群不论顺境逆境,始终在“快车道”上疾驰。欧债危机横扫全球之时,长兴蓄电池产业却诞生了两家“两百亿”企业!
而作为湖州工业提升和超越的另一“翼”,集约则为后续发展“腾”出空间。
10年前,我市即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力”;打赢了2010年的节能降耗“硬仗”,守住了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的“红线”;累计淘汰80%总量达30亿块粘土标准砖的产能;伊通、长三角等一批利用废弃资源的建材企业叫响全国……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历史的变迁、城市的特质,到发展的理念,细数30年的脚步,我们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座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强市必将在太湖南岸熠熠生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