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启动仪式上,三名深受“烂脚病”之苦的老人得到了救助。
浙江在线06月18日讯 老人拉开裤管,小腿发黑的部分溃烂发脓,纱布裹了一层又一层,却依然无法阻止血水不断地渗出。
这是在忂州、金华等地区较为常见的烂脚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在这些耄耋老人的脑海中,当年日军侵华的那段往事已经渐渐模糊,但腿脚上的伤痛却仍然清晰。
6月16日,由王选牵头,“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救助基金”,在位于义乌江湾上田村的义乌细菌战历史展览馆正式启动。该基金将为患“烂脚病”的老人提供资助,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对过往的那段历史,以及如今幸存的受害者开展更深入全面的调查。
日军一颗炸弹投下
双脚便开始莫名地发痒溃烂
吴学龙如今78岁,是金华市婺城区洪源村人,生于1935年。根据吴学龙的回忆,1942年,日军一颗炸弹投下来后,他的双脚就开始莫名发痒溃烂,而这一烂就是70多年,怎么也治不好。
如今,他的双腿皮肤呈现乌黑的颜色,像烧焦了一样,凹凸不平且肿得厉害。部分发白、变厚的皮肤表面,烂出了一个血肉模糊的洞,分泌出的浓稠液体,散发出臭味。
用来裹腿的纱布,需每天更换一次,光纱布的钱,每个月就要500多元。一年一万多元的药费,给吴学龙一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村里人都盖了新房子,就他们家还住着老房子,仅能遮风避雨而已。
据王选团队的初步摸底,像吴学龙这样的“烂脚病”患者,在金华市本级就有70多人。
“我们在调查搜集侵华日军细菌战证据时,发现了这些‘烂脚病’老人,虽然很心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在基金会启动仪式上,王选说,作为全国首个细菌战受害者基金,“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救助基金”的成立启动,意味着细菌战调查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能给这些受害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选希望借助基金会平台
开展更深入调查
王选说,日本731部队曾在浙赣线、湖南等地投放鼠疫菌的史料记录已公诸于众。近些年来,来自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家,曾专程到浙江实地调查。他们认为,战时“烂脚病”集中爆发呈现非自然特征,从幸存者发病初期症状描述,皮肤炭疽的可能性很大。这表明,当时浙江区域的确存在细菌感染源。
“在提供救助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基金会这个平台,发现更多细菌战幸存受害者,开展更深入全面的调查。”王选说,如今一些幸存者的说法拿到国际上,只具有参考价值。而要印证“烂脚病”确是源于细菌战,就需要更确切的证据。
“比如,感染的时间、初期症状等,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录音都要符合国际标准,经得起推敲。”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以及一些大学志愿者团队的协助,王选制作了一份浙江省“烂脚病”病例分布图,“但名单统计还不全面,甚至连东阳、义乌这些受害最严重的地方,都还拿不出确切的数据。”
王选坦承,幸存者越来越少,调查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今,基金会方面也呼吁有更多来自民间的热心人士伸出援手,壮大基金,帮助捐助者和受助者实行点对点救助,使援助更为透明、有效。另外,也希望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能加入调查队伍,深入还原那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与浙医二院合作
为部分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我也是细菌战受害者的后代,我有责任来帮助这些人。”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救助基金首席代表、细菌战受害者家属王先生说,基金会由来自义乌的细菌战受害者家属出资发起,近期救助对象为部分“烂脚病”患者。今后,基金会还会对各地的一些年久失修的有关细菌战的展览馆进行扶持资助。
除了给予患者部分现金资助,基金会还联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患者提供专业有效的医疗帮助。伤口治疗专家、浙二烧伤科主任韩春茂医生表示,浙医二院今后将联合基金会,为部分“烂脚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对老人们而言,这种病不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伤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让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离开人世。”韩春茂说。
昨天,首批来自金华、义乌和丽水的三位饱受“烂脚病”折磨的老人,获得了基金会的现金与药品捐赠。
另外,如需与基金会联系,地点为:义乌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义乌市江湾上田王氏曲江宗祠内)。
- 当年受捐助的学生 这次想给学弟学妹捐款
- 骨髓基金捐助20万元善款 白血病女孩因爱新生
- 支付宝账户能够钱生钱 通过“余额宝”购买货币基金
- 作为“房屋养老金”的物业维修基金怎么用谁说了算
- 浙江:农村金融机构开始涉足基金代销市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