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斤的麦秸装车,上面覆盖着塑料薄膜,年近七旬的老人吃力地拉着车,弓身穿行在街头……近日,在郑州市嵩山南路,一名农民工目睹此景心头泛酸,老人的境况,极像自己的父亲当年辛苦操持家庭,他赶紧掏钱买下麦秸,让老人回家。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衣着褴褛,冒着高温,徒步百里拉着一车麦秸进城,为的仅仅是50元收入。此情此景,就连一名等活的农民工都看不下去,赶紧掏钱买下这堆麦秸。谁都会老,谁家都会有年迈的老人,看看这名年近七旬的农民老汉,再想想自己和家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慨万千,其中包括我本人。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的伯父今年74岁了,患有肺气肿、冠心病,平时走路都气喘吁吁,但至今依然种着几亩地,天天劳作于田间。我的邻居是一名85岁的老人,至今仍得自食其力,自己种庄稼、蔬菜,自己做饭,这些父老乡亲们,几乎过着“自生自灭”的生活。
对于这些老人,孩子管,政府也管,但这些养老方式并不能“兜底”。孩子们为了自己的生计各忙各的,偶尔给点钱物根本不够老人生活;至于地方政府的帮助,在我老家,老年人的月补助是五六十元,这点钱对于维持老人的生活可谓杯水车薪。
最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显示,城镇户籍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在5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退休,而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在65岁至69岁时依然要劳作,而80岁以上农村老人仍在劳作的达20%以上。
看看这名卖麦秸的老人,想想我老家那些年迈的父老乡亲,再读读北京大学发布的这份调查数据,不难发现,这名徒步百里卖麦秸的老人,就是亿万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这种悲怆不仅属于个体,而且属于一个社会群体。在农村,还有太多老人至今没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至今还要“活到老、干到老”——谁最该看清这种现状,谁最该读懂老人徒步百里卖麦秸的悲情呢?
答案指向当然很明晰,那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当一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提高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时,当三公消费居高不下时,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时,当政府采购“买贵不买对”时,当一些政府部门年终突击花钱时……他们是否想到,在广大农村,还有年近七旬的老人为了50元钱,徒步百里进城卖麦秸?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兼顾城乡收入差别、养老差别,如何从社会发展成果里舀一瓢汤惠及农村里那些年迈的老人,这些显然都是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我们不能把农村老年人遗忘在“孤岛”之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