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某乡镇工作人员肖华向媒体透露,“做数据”分两种,一种叫“调度”,就是把高的数据挪到低的那边去,比如哪个季度情况不太好,就把其他季度的数据挪一点过来。另一种是真正的造假,即让经济数据无中生有。他说,每个乡镇都有专门的统计员,差不多是专职的数据造假员。
这几天,统计数据造假问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起缘于国家统计局曝光了广东中山市横栏镇的统计造假情况——核查71家企业发现,该镇经科局编报的2012年工业总产值为85.1亿元,实际上只有22.2亿元,虚报了62.9亿元。一个小镇的统计数据造假疯狂至此,县级、市级、省级的统计数据怎能是真实的?
统计是社会的温度计,一个地方的数据不真实,会影响到全国数据不真实,从而误导高层决策,影响经济运行,损害民众利益和政府公信。以劳动报酬为例,它不仅是法院在判决工伤、车祸案件时确定对受害人经济补偿的重要参考依据,还是有关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职工退休金的“标杆”。统计数据如此关乎公众切身利益,岂能失真!
统计造假的危害,地方政府并非不懂,为何仍热衷于造假,以至于统计员成了“专职造假员”呢?根源恐怕在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干部考核机制。一名担任过地方官员的政协委员曾透露:“有些统计数据是开会讨论出来的”,“先定数据,后有统计”,统计造假者只是“枪手”,一些领导干部能够靠假数据垒出一大堆政绩,能够凭这些假数据和假政绩谋取升官资本,他们才是造假的“真凶”。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愈是积重难返,统计数据造假的手段愈是千奇百怪,并且愈发明目张胆——从以前间接干预企业填报数据,到如今像横栏镇那样“一手包办”造假,“亲自动手”粉饰太平,甚至像上述新闻中肖华所说的,“做假数据时……通常要配套把企业的底账做到位,为此他们经常要模仿企业负责人的签名,甚至连企业的印章都能模仿”,真是触目惊心!
故而,一方面要严厉惩治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要破除“数字出官”的政绩魔咒,以一种更为健全的考核监管机制,使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试想,近年来我国推行“统计数据直报中央”、“统计部门垂直管理”等措施,为何仍不能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根源就在于“数字出官”的政绩考核体制还难以突破——要知道,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省……在这条无形链条中,统计造假让许多干部“利益均沾”、荣誉共享,能量大得很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