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万应届毕业生,令今年成了“史上最难就业年”。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不少毕业生起早贪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浙江农林大学的周震杰,尽管从小在海宁城里长大,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农村办起果园。如今,他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在这个弥漫着不安气氛的就业年里,阅读周震杰的经历不由得令人重新审视就业观对于个人事业成败的意义。
一边是人口红利的渐趋耗尽,一边却是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矛盾的背后固然有着大学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产业结构偏低无法消化众多高素质人才等客观因素,但大学生的择业陈见同样不容回避。就拿周震杰从事的现代农业来说,曾有调查发现,如今即便是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愿意下地种田,这既令农业的转型升级缺乏人才支撑,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所以说,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政府、企业为毕业生架设平台,“出力拉一把”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求职者自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常言道“观念决定命运”。很多时候,转换一种观念、转变一下思路,往往能有海阔天空之感。还是以农业为例,在传统的观念里,农业是个付出多、收获少的“夕阳产业”,当农民是一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工作。但事实上,农业、农村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像嘉兴这样的发达地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与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安全、低毒、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价格与销路也日益为市场所看好,不少农业从业者因此获益。这时候,只要你有勇气迈出探索尝试第一步,成功或许就在彼岸等着你。像我们曾经报道过的“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杨珍、生态种植能手蔡建惠等,如今不都成了同代人中的“致富能手”吗?
当然,观念不是说转就能够转变的,它还依赖许多外部因素,比如是否掌握相关信息、了解真实情况等等。这一点提醒我们,疏通信息渠道,让求职者更多、更真实地了解各行各业的现状、前景,对于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十分重要。至于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恐怕还得有赖政府、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