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年轻的声音正自动汇合成朝气蓬勃的洪流。
毕业季节,本报和浙江大学联合发起“恰逢青春·相遇梦想”主题图文分享活动,于是,这个6月,我们有了一个美妙的机会,与一个个微小却有温度的故事相遇,与一张张泛黄的或是明媚的面容相遇。
毕业季节,谈谈梦想,也是希望能给几百万青春的人生以鼓励。多年的象牙之塔,淬炼其精神,独立其品格,拓宽其眼界,增进其智识。而今天,更开阔更深沉的生活正徐徐展开。“梦想云”——梦想是方向。而云,意味着无限的空间和共享。我们通过摄像机、照相机、留言墙、相框等一切留存记忆的方式,再一次去够一够梦想。
我们相信这件事的意义,正如我们相信梦想的力量。
“来,站直、微笑、看镜头!”
穿着厚重学士服的俞榕跑到一本巨幅学生证后方站定,从挖空的相框中探出脑袋,朝着前方的拍立得将两只手在胸口比成爱心状。“咔嚓”一声,不出10秒,一本特殊的“毕业学生证”制作完成。
俞榕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四年前正儿八经拍下的浙江大学学生证,和“毕业学生证”并排放好,再用手机拍下照片,随即点开微博——“四年,一旧一新、一黄一白,我毕业了……”,微博下方显示的坐标,正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
“2013毕业季·梦想云”的现场特地选在月牙楼这条百米长廊上,每天傍晚时分,这里是许多浙大师生从教室走到食堂,从生活区穿向教学区的必经之地。而这一次,它被装点成一条“梦想之路”。记者跟着俞榕这样的毕业生,拍照、录像、签名、交换礼物,在这条不出一分钟就能走完的走廊上,记录了他们的四年,当然还有他们的梦想。
毕业,再启航
【再过7天,5361名浙江大学本科生将迎来属于他们的毕业典礼……大学结束了,人生却刚启航。】
“说点什么呢,我看着摄像机真不知道说啥。”路过月牙楼的浙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被现场志愿者“拦下”,坐进了临时搭建的“梦想演播室”,他摆摆手,沉思一番,留下了一段毕业生寄语——“北大校歌里有两句话,‘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我想把它送给每一位毕业生,希望走出校园后,你们的眼底还有一汪启真湖的水,心中还有一轮钱塘江边的明月。”
温暖的开场,透过摄像机,实时传递到“梦想云”现场的电视屏幕上。这个仅用几块展板搭建的演播室,简单而随性——主持人就在对方,耐心做着采访,而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上不上镜,都可以把你的梦想故事在这里直播。
高高瘦瘦的王烁一路小跑赶到现场,挤进演播室外的人群,深呼吸为自己打足了气,走到摄像机前坐定。几天前,他看到“梦想云”现场的布置,决定到这里为自己的毕业季留下一份特殊的记忆,让这场即将到来的告别变得更有意义。
“从大学毕业,不单单是学识的毕业,也是学习为人处世,人格获得成长的一个节点。”王烁带来了自己特殊的经历——“四年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交流的日子。远在异乡,我想清楚了很多事。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改变,变得为别人着想,变得理解他人的感受。我将把这些改变一起带出校园,带到我今后的人生中。”
故事可以细微至此,当然也可以饱蘸热情。
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俞榕的时候,毫无准备的她并不紧张,因为大学四年这个梦想如影随形,从未远离。“我的梦想,就是我的专业——工业设计。设计和创意,听起来有点另类。但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懂得设计,理解设计。”梦想不会停,毕业后的8月,俞榕即将启程前往米兰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工业设计的硕士学位。
摄像机记录下这些或大、或小的梦想故事,五彩斑斓,每一位说梦者的声音回荡在月牙楼的长廊里,仿佛它们会乘着高悬在现场的云彩和气球,飞得很高、很远……
相遇,在这里
【四年,16个小学期,1460天。这是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让你相遇一个人,相遇一个梦想,相遇一个故事。】
“是他,吴老师。”眼尖的志愿者认出了穿着一身墨绿色T恤的吴敏,这位浙江大学的“明星教授”,抽空从求是学院丹阳清溪学园2011级学生的离园仪式现场赶来。
“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但请大家不要浮躁,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才能实现梦想。”吴敏和毕业生说的这几句话,是他身为一名“学生大家长”的切身感受。
在学校里,身兼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和求是学院丹阳清溪学园主任两职的吴敏,重点工作对象是关键期里“迷途的羔羊”——考试挂科甚至到退学边缘的学生。
吴敏提出了一种工作方式:预警。考试挂科的学生虽然比例很小,在吴敏看来,一个学生,在校园是数万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之一百。“大一学生的可塑性还很强,你稍微推推他,帮他点燃勤奋的种子,后面的路就会好走。”
他每天的工作,通常是从“敲门”开始的。7:30分,他随手拿一张“预警学生课程表”,挨个进学生寝室催学生起床去上课。“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第一年,第一年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学期,第一学期里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月。”
1900多位即将离开丹阳清溪学园的大二学生,一定会庆幸大学时遇到了这位特殊的吴老师。而有的人,在大学里,还遇到了自己的梦想。
高分子系毕业生李泽宇,拿着一张两年前梵音剧社《窝头会馆》的演出票走到“梦想云”现场的礼物交换区,换到了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文化衫和小扇子。
这张泛黄的演出票,在李泽宇的心里是无价的,两年前的那天他相遇了自己的话剧梦。大二那年,梵音剧社排了一出《窝头会馆》的戏,李泽宇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儿子的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仔细回想了自己童年和父亲的相处、叛逆期的心理和表现,还找来那个年代年轻人喜欢的书来读。临近毕业,李泽宇还导演了一部叫《殊途》的话剧,希望把自己在大学时代的思考和情感传达给观众,这出戏在校园上演后,反响很好,李泽宇很开心,“这算是我的另外一份毕业设计吧。”
“话剧像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在话剧中,我要扮演别人,必须去了解社会,学习人生,因此有了很多的体会、成长。”
现在,李泽宇有一个专门的袋子,悉心收藏着大学里看过的话剧的戏票和场刊。来“梦想云”现场之前,他突然想,一张票,也许并不能打动一个人,就再加一本书吧,那是一本引他入门的书,叫《看戏节目单》。对着镜头,他说:“在话剧中,我感受最大的是,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只要有一颗开放积极的心,总会找到乐趣,这份礼物可以让你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一次次的相遇,都有不同的载体。“梦想云”现场的礼物交换区里,有门票、有书、有本子、有照片……每一个旧物件的背后,都书写着大学的故事。
梦想,够得着
【2013年,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毕业的关口,这不是障碍,是挑战是机遇。梦想,就像那只悬在半空中的彩色气球,只要稍稍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
白雪菲走到“梦想云”现场的一只红色的气球下方,把自己的“毕业学生证”放进悬在气球下的相框里。她个头矮,稍稍踮起了脚。这一幕,被男友赵赟定格在相机里。
不出几个月,这对情侣就将分别前往丽水市庆元县和龙泉市,开始人生的新起点——大学生村官。“我俩一起走上这条路,是必然中的偶然。”赵赟笑道。
赵赟和白雪菲,都是浙大农学院2010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号称自己是“三农”牌(农村长大、农民出身、农学专业)人才,两人都是地道的农家子弟,父母也都是农民,对农村深厚的感情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而成长经历则让他们明白在农村,能找到最“接地气”的工作。
临近毕业,赵赟和白雪菲很有默契地把职业规划定位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内。“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我们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均是农学类专业,在这个领域内利用自己所学,应该可以学以致用。”
作为浙江大学2013届4348位硕士毕业生之一,到农村去,也绝对不是赵赟和白雪菲在“世上最难就业年”的妥协之选。硕士期间,赵赟曾到余杭区崇贤镇挂职镇长助理。和基层农村“亲密接触”,让他获益匪浅,也让他更有自信面对基层工作。
而接下来,赵赟和白雪菲将要面对的是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中间找到平衡点。“年轻一代的烙印是理想,是梦想,也是成长。往大了说,我们投身“三农”建设是要去改变生我们养我们的农村,去改善和我们父母一样的农民的生活并带领他们致富。”赵赟说,现在只能暂时隐藏理想,把大理想分解到小现实中去。如果通过他的努力能解决农民种植上的一个小难题,能为低保老人多争取补助,能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能为村容村貌做出一点贡献也就足够。
面对父母、同学和老师的疑惑,身为“准村官”的他们,都依然坚定自己对农村的热忱。“暂时将买不起房子,开不起车子,也不会有多余的票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会收获难得的基层工作经历,这将是我们整个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赟和白雪菲说故事的时候,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着实被感动了一把,“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有梦。”
阮俊华带来了自己的书《寻梦,彩虹人生》,把它作为给毕业生的礼物。作为“彩虹人生”理念的倡导者,阮俊华在全国各地奔走演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准自己的定位。“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站的位置,而是你面临的方向。”他希望,毕业生们能循着有梦、寻梦、筑梦、圆梦的轨迹,踏实前行。
无独有偶,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也搬来了10本自己编写的《我们在世界名校》送到礼物交换区,这本讲述“唐门弟子”勇于挑战世界名牌大学,最终实现梦想的书,将给站在人生岔道口上的毕业生,带来一股无形的力量。
唐晓武带来的,还有应届毕业生康恒一。说起他们的故事,这对师生相视一笑,用唐晓武的话说,四年间,康恒一一直被自己“赶着”去追梦。
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学业上是佼佼者。但唐晓武从不满足于他们眼前的成绩,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不设立更高的目标?大二,康恒一专注于学校里的学业,照着自己初入大学时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前行——安心学习,毕业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彼时,唐晓武将学院网站上一份份外出交流项目的通知转发到康恒一的邮箱。康恒一不为所动,唐晓武就让他上门面对面和他谈话:“为什么不去试试?为什么只想留在这里?”在老师这般“狂轰滥炸”下,康恒一选择了香港大学的交流项目。
如今毕业在即,康恒一带着所学的知识和心得回到浙江大学,“收获很多,是唐老师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要谢谢他当初把我‘轰’到香港。”
“但是千万别忘记,你们上的第一所名校是浙江大学。”唐晓武翻着自己的书,里面每一个学生的故事都历历在目,这些在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因为遇到他,而踮起脚来,够到了梦想。
- 马来西亚小伙的养蜂梦——让家乡人喝上中国蜜
- “中国梦·我的梦”网络征集活动火热进行
- 挥洒青春激情,纪念初中同窗情谊 毕业季 同学聚会
- 高校毕业生进入“最后一课” 带着梦想向未来出发
- “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梦——在山间伴着鸟鸣晨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