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4日讯 6月上旬,陆哲锋种植的秀珍菇成功上市。从“猪倌”变身为“菇农”,他成为海宁市“党群创业联盟”的第一批受益者。
从2008年开始,海宁市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党群创业帮扶。今年,结合“两富同行”温暖工作,海宁在全省率先创设“党群创业联盟”,探索困难党员群众“造血”式帮扶,破解农村困难党员群众创业难、致富难等现实问题。
“集聚式”帮扶
3个月前,全市上下都在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治理,鼓励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海宁马桥街道的陆哲锋琢磨着把猪棚变菇棚,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销路,他干瞪着猪棚里20多头老母猪,很纠结。
有想法、没实力,陆哲锋的困境折射了当前农民创业难的问题,更衍生出对农村困难党员群众致富难的思考。如何转变农村扶贫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如何整合扶贫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获得帮扶的最大化效益?
今年,由海宁市委组织部牵头,工青妇、农经、信用联社、供销总社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党群创业联盟”应运而生。海宁市12个镇(街道)分别建立党群创业孵化中心,并把30多家带动作用明显、成效显著的专业合作社和60多户党员创业大户纳入“党群创业联盟”,构建起纵横两线多区域的帮扶体系。
“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马桥街道兴盛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姚季良找到了我,他帮我联系专家,请教门路,还给我提供资金支持,我这才下定决心,把猪棚改成了900多平方米的菇棚。”如愿当上菇农的陆哲锋动情地说,他很感激姚季良,也很感谢有“党群创业联盟”这样一个帮扶体系。
蒙努集团设立20万元的党群创业帮扶专项基金,为困难党员群众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海宁供销总社通过设立“农产品销售专柜”,免费为创业困难党员群众销售农产品……“联盟成员单位通过互相协作,可以集聚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困难党员的创业帮扶。”据海宁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联盟首批的12个成员单位已梳理整合18项具体创业帮扶内容。
“体验式”创业
这些天,陈金福的心情就像是地里正在拔苗的葡萄,一天比一天舒展。
妻子、父母相继病故的阴霾曾让陈金福一蹶不振,儿子还在杭州读大专,可家中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多年来靠政府的低保金维持生计。去年10月,海宁城东村党群帮扶创业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陈金福作为首批结对对象,入驻基地的低收入家庭帮扶创业区块,开始创业实践,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城东村党群帮扶创业基地总共131亩,划分为低收入家庭(低保户、困难家庭)帮扶创业区块、应届大学毕业生帮扶创业区块、党员群众帮扶创业区块等3个部分,目前已有5户像陈金福这样的低收入家庭入驻低收入家庭帮扶创业区块。”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吴高林介绍说,合作社无偿提供每户两亩地的高档葡萄大棚,还指派了10户种植大户分别结对开展技术指导,等明年葡萄上市,合作社还会帮忙销售。
创业实践田、作业区、爱心大棚……依托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党员创业大户等,海宁市已建立起24个党群创业帮扶实践基地,对周边困难党员群众开展创业帮扶。
“这是一种‘体验式’创业。”海宁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模拟创业期内提供免费的大棚,再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免去了困难党员群众对资金、技术、销路的后顾之忧,既能增收致富,又能学得技术,最终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自力更生。
据悉,为提高创业帮扶和困难党员群众创业的积极性,海宁市“党群创业联盟”设立120万元的党群创业帮扶专项资金,根据创业帮扶基地或党员大户帮带的投入、取得的成效,每年由创业帮扶联盟评选出一批星级创业致富联合体,通过赠送大棚、资金补助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海宁市财政还为困难家庭发展设施农业、创办家庭农场等提高政策补助标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