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小陈和小何,今年都只有21岁,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今年2月,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交流学习。
上个星期,学校放假,他们报名参加了新西兰当地旅行团组织的斐济游。
然而,浮潜时,他俩却不幸溺水身亡。
事发后,很多人都在问,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浮潜,为何这么凶险?
两名留学生没穿救生衣斐济海域浮潜时双双溺亡
斐济位于南太平洋,在澳大利亚以东,是典型的群岛国家,共322个岛屿,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全球十大蜜月度假地之一”,有迷人的海滩、碧蓝的海水和美丽的珊瑚礁。
前天,中国驻斐济大使馆官员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这件事。
事情发生在当地时间6月24日下午5点30分左右,两名不会游泳的中国男留学生,没穿救生衣,在斐济西部亚萨瓦群岛海域学习浮潜。
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后,两人遭遇险情,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身亡,另一人被发现时已身亡。
与他们一起到斐济旅游的两名中国女留学生,安然无恙。
之后,两名遇难男生的遗体,被运抵事发地附近的一家医院。
中国驻斐济大使馆及时和国内相关部门及遇难者家属取得了联系。
另外,中国驻斐济大使馆安排两名幸存女留学生尽快返回新西兰。
他们都来自浙大城市学院放假后报名参加了斐济游
昨天,经多方求证,上述两名遇难学生都来自浙大城市学院,是该院商学院中新(新西兰)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1002班的学生。
中新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是该院和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申请前往新西兰怀卡托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小陈和小何,就是今年2月开始交流学习的。
一名知情人士介绍,6月20日,怀卡托大学放假后,小陈和小何报名参加了新西兰当地某旅行团组织的斐济游,后来发生不幸。
昨天,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找到了小陈的账号,“他的状态”栏,停留在41条(由于不是好友,无法看到详细内容)。他喜欢的东西,包括游戏“DotA”和英语“托福”,还有梁静茹和曲婉婷。
一名已毕业的学姐说,她也刚听说了学弟们的遭遇,心里很难过。新西兰离斐济很近,现在应该是A和B学期之间的假期,往年这个时候,学生去那里玩确实很多。
这个假期大概一到两个星期,大多数在那边交流的同学都不会回国,“我们一般是次年二月回国的”。
提起上述事件,小陈的另一个同学说,具体情况他也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当地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惨剧了。他说:“我真的很难受。”
该专业一名低年级学生说,他们一般会在国内上完大一和大二,到大三时再申请赴新西兰交流学习,当然,提出申请也有前提条件,包括要通过英语四六级,以及相关专业课等。
昨天,公开资料显示,遇难学生的家属,正赶往斐济处理后事。
浙大城市学院一名老师透露,该院也将派老师前往斐济,协助家长处理相关事宜。各项手续昨天已基本办妥(斐济属于免签),今天将从杭州先飞往香港,再转往斐济。
浮潜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每年都有一些游客因麻痹出事
两名遇难学生,事发前在海中学习浮潜。
浮潜,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呼吸管等装备,浮在水面上游泳。带上“浮潜三宝”——潜水镜、呼吸管和脚蹼,一切看上去,还是挺简单的。
很多去大海游玩的人,都会体验一下浮潜,“玩浮潜的人大多认为,这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运动,所以游客容易掉以轻心。”昨天下午,国际专业潜水教练、福建省休闲潜水运动协会会长杜锦恩说。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浮潜过于大意,说不好就会遭遇险情。”杜锦恩说。
在杜锦恩看来,浮潜的危险程度,甚至远远大于专业性更强的深潜,“每年我们都能听到10来起浮潜出事的消息,但深潜出事却很少听闻。”
网上检索了一下,近期浮潜事故确实挺多:4月,上海一女游客在塞班岛参加浮潜项目时,不幸溺亡;6月,23岁的李某在去往泰国RACHA岛的浮潜一日游中溺亡……
为什么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浮潜,实则如此凶险呢?
杜锦恩说,浮潜和游泳的呼吸状态其实完全不同。浮潜要戴潜水镜,是连鼻子一起罩住的,呼吸只能靠嘴。呼吸管一头对嘴,一头露出水面。这样的结构,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比如,第一口气就很重要,一般要用力吹,把呼吸管里的水吹出来才行,如果一下去就吸气,就容易出问题。
不过,在杜锦恩看来,浮潜最大的隐患不是技术性的,而是人们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我们近几年也一直在向大众宣传,一定要注意浮潜安全,不要看着简单就掉以轻心。”
一是,浮潜前,要接受基本培训,“最起码要知道游戏规则,虽然看着简单,也要认真学。”
二是,不管会不会游泳,一定要穿救生衣。杜锦恩说,他总结了一下,近几年浮潜出事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感觉水性比较好的那种,“水性好的人,往往不大愿意穿游泳衣,结果就容易出事”。
三是,如果对天气、水况和地形等不熟,千万不要冒险下水,不要单独下水,不要一直潜埋水中,忘了身在何处,等等。
一般来说,适合浮潜的正规场所,都有人专门跟随浮潜者导潜,“不过我去过马尔代夫和斐济的一些度假村,那里浮潜是免费的,一般也没人跟随。你可以提出付费,找人跟着。”杜锦恩说。
杜锦恩说,如果浮潜时出了状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镇定,“尽量想办法把头露出水面,再慢慢回到岸边。”
- 去年衢州市学生非正常死亡15人 学生安全度夏引关注
- 17岁小伙野泳溺亡 同伴只打了120误了救援时间
- 暴雨中的突发事件:六旬大妈过涵洞不慎摔入积水溺亡
- 去年宁波116名儿童溺亡 儿科专家教您如何应对
- 3岁女童不小心掉进池塘溺亡 捐器官救3名重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