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新问题呈现。今天,我们迎面撞上的环境问题尤为重要,更加突出。
环境是一个人生存最基本、最重要、最切身的诉求,须臾不离,不可或缺。
整治环境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一头连着群众生活品质,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
重整浙江河山,我们唯有全力以赴,让生态不断向好,让群众更加幸福。
整个社会处于“环境风险期”、“环境敏感期”、“环境焦虑期”,环境污染的集中爆发,带来的是生命健康威胁,群众无法容忍,矛盾十分突出。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富裕的种种好处,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的种种苦果,对冲了群众的健康度和幸福感。只享受富裕而不品尝苦果,我们尚不具备这个能力。
在中国,每分钟就有6人患上癌症,这一定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毒奶粉”、“毒大米”、“毒生姜”等有毒有害食品层出不穷,198个地市近六成地下水质为“差”,74个城市PM2.5超标天数近一半……
没有“舌尖安全”,不是小康社会;不能“下河游泳”,不是美丽浙江;缺少“同呼吸,共奋斗”,不是幸福生活。
有人说,我们手中有两张卡:一张是经济总量储蓄卡,世界第二;一张是生态环境信用卡,赤字严重。如果第二张卡“刷爆”,第一张卡就会被“冻结”。
环境污染,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强烈不满。其独特性在于,关联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很可能上升为公共事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引发深层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整治环境,亟待放在重大民生问题上着手解决。
不同发展时期,民生诉求不同。温饱解决之前,环境问题或许不会如此凸显;温饱解决之后,特别是进入小康,环保在民生中的位置日益重要。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满足群众的期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主轴和主题。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来的环境如何,完全取决于今天我们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与环境对表,与民生对接,让两者相向而行。
地区之间的环境问题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形式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群众反映强烈程度也不同。根据轻重缓急,各地不妨排排队,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什么紧迫就解决什么,一件一件定方案,一步一步抓落实。
如果是水质问题突出,就追根溯源,实行全流域治理,多整出几条我们可以游泳的河;如果是空气污染突出,就坚决治理超标排放企业,让我们与蓝天白云牵手,与满天繁星做伴;如果是食品问题突出,就一查到底,谁摊上事谁负责,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准入门槛,让“舌尖上的我们”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今天,我们不必再刻意追求GDP增长。
保护环境与GDP增长都是民生。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没有环保,一切大打折扣。发展与环保并驾齐驱,“两难”变为“双赢”,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不可讳言,这些年环保存在如此多的突出问题,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过度强调GDP增长有着很大的关联。环境与发展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如果发展速度过快,势必造成对环境的掠夺性破坏与伤害,再也不能重复栽跟头、交学费。
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长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在群众的基本生存权面前,其他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因为过度追求发展造成环境污染,GDP增长就应该让位于环境,服从于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含糊。
不以GDP论英雄。从实现“四翻番”目标看,只要保持8%的经济增速,足矣。甚至有专家学者测算,哪怕再降一个百分点,也能完成目标。为了环保,增长速度宁愿再慢一点,我们也可以接受。 在浙江,不再迷恋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转而追求发展的质量与内涵,这一路径选择已经到来。
经历了太多的我们,终于形成共识:经济发展是手段,美好生活是目的。
整治环境,我们需要问题意识,也需要过程意识。用辩证思维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环境问题如此突兀地摆在面前,只能迎难而上。整治环境,需要打好三场仗,让发展得空间,政府得公信,群众得实惠。
一场是攻坚战。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污染企业,以“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加快转型升级,以“个转企、企上规、规转股、股上市”提升企业。
一场是歼灭战。比如,拉网式开展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开展“大扫除”;对铅蓄电池、电镀、印染、化工、制革、造纸、水晶等七大行业进行重点整治。
一场是持久战。环境污染,既有存量也有增量,这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复杂、艰巨、紧迫。坐等无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不可行。发展是一个过程,消弭问题同样需要时间。只要社会一天在发展,就可能一天存在污染。旧的污染解决,新的污染还可能出现。持久战,就是做好身心准备,常抓不懈,长抓不歇。
打好这三场仗,群众参与是基础,法律利器是保障,通盘规划是关键。
整治环境,绿色考核体系不能缺席。
过去,我们对于官员的考核,过多强调以增长率、财政收入为导向。现在,这一评价体系已经不合时宜,是时候该改改了。
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纵观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实质就是一些官员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个人政绩的追求。
在官员考核体系中,要加大绿色GDP权重。树立地方一把手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机制,让环保与发展至少平起平坐。
如果一个官员,片面追求快速发展,GDP上去了,个人政绩上去了,环境没有搞好,宁可不用,至少不能重用。
“两富”现代化中的“美丽篇”,既有诗意表达的舒缓,更有时不我与的紧迫。为了干净的食品,为了清澈的河流,为了城乡的蓝天,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智慧把整治环境变为前行路上的帆与桨,从而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场景。
民生改善,是中国梦的最佳诠释。整治环境,源于民生,归于民生,为的就是真正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的美好期待,是我们的不竭动力。
- 大雨袭浙保民生:嵊州雨夜转移群众 老年人是挑战
- 大雨袭浙保民生:杭州城区急排积水 确保交通正常
- 八年坚持八年完善 余姚考评干部强化“民评官”
- 加工鱿鱼实现致富梦
- 张兵:下定决心长抓不懈 全力推进水环境整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