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2日讯 “别人的东西,不该拿……”这是老傅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它,让老傅心里生了一个结,20年了,一直解不开。
20年前,老傅“误拿”别人两张国库券,面值总计200元。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他曾想过归还给它的主人,也曾有冲动要把它花掉,但都没付诸行动。
时过境迁,老傅再次翻出了这两张国库券,鼓起勇气找到了本报,想寻找国库券的主人,尽管找到的可能性很小,但老傅说,公开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一种安慰。
拿了两张国库券
是他20年的心结
老傅今年43岁,江西人,一直在杭州打工为生。
1994年春,还是小伙子的他来到杭城,想学一门手艺。“就是现在的环北新村小区,那时候有一家小杨烫衣店,我就在那当了学徒,学烫衣服。”
一天,有顾客送来一套西服要求熨烫,师傅就让小傅练习一下。就在工作的时候,小傅发现西服内侧口袋中有异物,他伸手一摸,发现是两张国库券。“我就拿了出来,正好当时师傅要我送衣服,等到我再回店里的时候,发现西服已经被客人取走了,这两张国库券就一直放在我这了。”
两张国库券,面值2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挺值钱。当学徒的小傅一个月是300元收入,而且他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是低保户。
小傅知道,西服的主人就在隔壁大厦上班,如果他去找应该能找到,但几次想去都没有付诸行动。“我怕他们说我是小偷。”
就这样一来二去,国库券一直没有还回去。期间,小傅还曾想过要兑付成现金,“打工在外,口袋里实在没钱的时候,想到换钱去用,但都忍住了。”
1997年前后,小傅住的宿舍遭了贼,抽屉、床上被翻得一团糟,值钱的东西都没了,不过两张国库券倒留下了。“我夹在书里面,回来发现国库券被扔在了床单上,小偷肯定是翻出来了,但为什么没有拿走呢?”
后来,有工友道出了“玄机”,他们告诉小傅,因为兑付国库券需要身份证,还要购买的单据,小偷偷了也不敢用,这说法让小傅也是一阵紧张,于是,他就把两张国库券彻底压在了箱底,不敢再想。
公开过去
就算找不到也是一种安慰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小傅成了老傅,除了过节回家,老傅绝大部分时间仍然留在杭州,在不同的制衣厂打工,收入也从曾经的几百元变成了几千元。
最近,老傅利用休息的时间整理家居,翻出了压在箱底的两张国库券,又勾起了他的回忆和不安……已经为人父的老傅,觉得应该找到国库券的主人,才能了去这个心结。
昨天下午,老傅带着两张国库券找到了本报,希望能够公开这个故事。“哪怕找不到,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心理安慰吧。”
记者注意到,老傅手中的两张国库券,已经有些泛黄,正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壹佰元,1994年第一期”,山区医院图案;背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字样和国徽。
昨天下午,记者也向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中心支行进行了咨询,老傅手中的两张国库券,属于不记名国库券,在杭州,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都可以兑换,但并非所有的网点,而是指定的网点,建议兑付前先拨打各银行的客服咨询确认一下。
不过,老傅手中的这两张国库券,期限是两年,年利率为13%,根据国库券兑换的有关规定,国库券到期后不再继续计息。因此尽管有20年的历史了,但是这两张百元国库券满期付利息52元,总共可兑付现金252元。
因为是不记名,所以银行方面一时也无法查出这两张国库券的真正主人。不过,老傅还是心存希望,通过公开这一段过去,能找到这两张国库券的主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