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说:“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看完中国青年报7月3日冰点特稿《高考落榜生之死》,我想起了上面这段话。没有经历过死亡,或许会以为死亡是疗治一切的灵药,可你同样没有经历过另一条路,为何不试着换一条路走走呢?逝者已逝,已无法听到这些话,但我想对所有经历高考、复读的人说:生命是应该能承受落榜、复读之重的。
《高考落榜生之死》中的杨媛,虽然襁褓之中命运坎坷,但她有疼爱自己、视自己为己出乃至甚于己出的养父母,有喜欢自己的同学,还有初开的情窦。我看她的遗书,字体娟秀,感恩重情,是个好女儿;我看她的作文,虽谈不上太好,但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这样一个女孩儿,最终走上不归之路,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是愧对养父母的恩泽,毕竟养父母的亲生儿子已经辍学在外打工;也许是愧对自己的理想,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曾经那样美好;也许是难以承受失败的结局……不管如何,心结让她崩溃,而这些心结,除了养父母这个特殊因素外,恐怕是很多考生共有的吧。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如何看待高考、大学、复读,至少,这三个词所带来的压力应该不如我上学的那个年代。上世纪90年代,高考还是能彻底改变人的命运的,复读则是一件很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而现在,大学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复读也很平常,就业跟上大学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报答父母的方式也不是只有考上大学。20岁,多好的年龄啊!考不上大学可以去学技术,同样可以安身立命,或者务农、养殖、经商、打工,哪个不比让生命陨落有意义?
生命的天平需要平衡,切不可被虚无的砝码迷惑双眼。生命能承受的重量很大,何况只是落榜、复读的重量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