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向涉嫌价格操作的“洋奶粉”企业开刀,洋奶粉价格应声下降。3日,惠氏公开宣布降价细则,单品最高降幅达20%,洋奶粉在中国终于摘下价格全球最高的“桂冠”。
专家认为,洋品牌在我国随心“耍横”、任意涨价的背后,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惩戒靠约谈的尴尬现状也亟待改变。
发改委“亮剑”,洋奶粉应声“低头”
国家发改委2日证实,正在对包括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多家奶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
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一些涉案奶粉企业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或直接罚款,或扣除返利、停止供货,涉案公司还告知员工这样的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这些行为抬高了奶粉的价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东方艾格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间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
乳业专家宋亮说,信心的缺失让消费者摒弃了国产奶粉,也产生了“盲目迷信进口奶粉”和“价格越贵等于品质越高”两大误区。绝对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优势让进口品牌“达成默契”“轮流坐庄”,每年哄抬奶粉价格,让消费者承受更高负担。
曾有数据统计,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额高达每年500亿元,其中洋奶粉占据六成份额。如果按照每个洋品牌均依靠话语权溢价一成计算,这就意味着,2011年至今三年来,洋品牌轻松从中国消费者身上多赚走了近百亿元。
监管部门强硬的态度,让一些奶粉企业“应声低头”。3日,来自美国的品牌惠氏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自查发现在经营活动中涉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将立刻开展平均降幅11%的降价活动,单品降幅高达20%。截至目前,惠氏是唯一公开承认“涉嫌价格控制”的洋品牌。
连续举措存关联,奶业市场或洗牌
业内人士认为,从6月下旬的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管理政策到目前的反垄断调查,这些连续的举措有着明显的内在关联,目的都是整肃奶业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推动奶业健康发展。
6月20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等9个部委联手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以前所未见的力度提出药业管理标准——即对婴幼儿奶粉实行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并且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意见还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指向已不言自明,未来奶业市场大洗牌是肯定的。
“事实上,2010年乳企生产资格再审核已经为产业重组和洗牌埋下了伏笔,当时审核过后广东的乳企从58家减少到了38家,淘汰了30%的企业。”参加过2010年乳企生产资格重新审核工作的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陈三有说。
陈三有认为,意见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的政策,能淘汰大多数外国奶粉小杂牌子和“假洋鬼子”。
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奶业市场存在的要么是国内实力强大的企业,要么是国外大型跨国企业,而且更可能是将工厂建在中国的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举措会在短时期内产生积极效果,但要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还需要国内企业靠产品质量说话。要让奶业市场健康发展,仍需各方的长期努力。
处罚难撼垄断体系
长期有利国产乳业
AC尼尔森报告显示,去年全渠道婴幼儿奶粉的市场销量约为19.7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2.6%,销售额却同比增加12.9%,价格提高是促使婴幼儿奶粉销售额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洋奶粉的提价模式仅仅只针对中国市场。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洋奶粉依靠高毛利获取高额利润,以此来维系其高额的营销渠道费用,除了消费者可见的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广告、超商零售的店面陈列及人工促销等渠道费用投入外,医院作为另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渠道,成了洋奶粉维持强势品牌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一二线城市的妇产医院或综合性大医院的妇产科,基本都被雅培、惠氏、多美滋、美赞臣等外资品牌占据了,以医生推荐或医院推荐的名义在孕妇及产妇群体中推广其品牌,以此提高购买率。这些外资品牌每年都会花大力投入医院渠道,比如他们每年仅对北京一家综合大型医院妇产科的赞助费就达1000万元,这还不包括给医生的提成在内。而对国内乳企而言,没有高毛利就不具备这种实力。”国内一家乳企负责人表示。
如此高的推广费用必然建立在高额的售价上,而在欧美,婴幼儿奶粉市场推广是被严格限制的,并且政府也会给予一定补贴,因而价格能够接近生产成本,国内市场在洋奶粉的大肆营销推广、给经销商高额返利等操作下,奶粉的价格远远背离其生产成本。
因此,维持高价是洋奶粉立足中国市场的重要根基,并且,少量的降价并不会对洋奶粉市场格局构成太大影响。乳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消费者对婴幼儿奶粉的价格敏感度很低,降价的举措对奶粉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不会有明显作用。
虽然短时间内洋奶粉对中高端市场的统治以及高价体系难以撼动,但长期看会有利于国产乳业的发展。华泰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英告诉记者,此次在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影响下惠氏采取降价举措,从大的方面来看,做大中国乳业是国家的战略,因而总体上对于国产奶粉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
借“洋外衣”就涨价,中国人是“冤大头”吗
昂贵的绝不仅仅是奶粉。一款雅诗兰黛的眼霜15毫升官方售价540元,而其在美国亚马逊上的售价仅为300元出头;一条博柏利(Burberry)的领带,在英国售价仅800元,而其在国内的售价为1900元;一款在国内售价6000元以上的路易斯·威登皮包,国外售价仅4000多元,价差接近三成。很多进口食品也是被称为国外的“路边摊”,进入中国后就成为“奢侈品”。
曾有人将奢侈品、化妆品价格的昂贵归罪于国内的“关税”太高。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说,税制只是导致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但绝非主因。“我国奶粉价格‘全球最高’,而新西兰进口奶粉到我国是免税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奢侈品中,不乏“中国制造”。有消费者就笑言,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更是吸引了不少洋品牌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可这些成本仅几百元的“中国制造”在转了一个圈回到中国后,就身价百倍。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人为地造成产品数量垄断、技术垄断,实行饥饿营销,维持高价牟取暴利,和我国法律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没有对反暴利做出明确规定,对市场定价缺乏约束。
三星、LG等6家境外企业因液晶面板价格垄断被罚3.53亿元,是国家发改委对外企开出的首例罚单。如今发改委向洋奶粉“开刀”,下一个“天价”罚单会向谁开出?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说,之所以存在内外价格有天壤之别的现象,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却缺乏细则。应修改价格法或者出台反暴利法,对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有效监督企业涨价行为,当企业涨价超出一定额度,需要出示相关票据、账单。
“应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而不是通过发改委约谈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有效做法,根据企业成本及合理利润,设置价格区间,对于涉嫌操纵价格的或牟取暴利的,予以严厉惩处。”汪亮说。
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被认为是特殊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汪亮说,欧洲一些国家和美日韩等国会通过一些措施保证奶粉价格平稳,或采取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空间来限制价格。
张晖明认为,无论是物价检查部门从反暴利定价的角度,还是工商部门从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都应参与进去,对涉嫌价格操纵的企业给予查处和重罚。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著名的“凡勃伦效应”,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反映人们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专家认为,消费者也不应唯“价格”论,而是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品牌。
【新闻鲜晨多】7月15日:苏堤白堤夜间禁行电动车 时段为每天19时至24时
【新闻鲜晨多】7月11日:杭州火车东站开通一周多 地铁承担近半客流
【新闻鲜晨多】7月10日:大热天西湖边哪里能避暑 记者头顶烈日寻出清凉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