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8日讯 四成多儿童的安全问题发生在家中,暑假各类儿童伤害事故比平时要多一倍!纵观多年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年度死因监测报告,坠楼、溺水、车祸等频发的意外死亡事故成为危害儿童生命的首位死因。这也给家长和孩子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该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了!
家长:安全意识与技能缺乏
昨前两天,记者选取三家学生培训机构做了一份抽样调查。接受调查的112位家长中,有七成多表示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而好习惯与性格、品德养成紧随其后;近1/4家长表示孩子曾遭遇安全问题。最为常见的是高处坠落或者在奔跑游玩中摔倒致伤;其次为交通意外或烫伤、进食时噎住等。家长们说,孩子四成多的安全问题发生在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家中,而且七成多安全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小儿硬物噎住,该如何救护?”“小儿烫伤该如何施救?”面对问卷中这两道题目,只有个位数的家长能正确作答。采访中,家长们承认自己或者家中长辈缺乏安全意识,也不懂相关技能。另一项调查揭示了问题所在:近七成家长为孩子购书时首选益智类图书,只有一成七的家长首选安全自护自救类图书;近七成家长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开展比较系统的安全教育。采访中,不少家长抱怨找不到称心的安全自护教育读本;一半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流于说教。
“上拼音班,补奥数,很多家长很热衷;补安全教育,很少家长会想到。”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副校长受访时坦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扭曲了家长的育儿观。
鄞州疾控中心多年开展儿童意外监测。一位工作人员说,大多数的意外,是可以防控的。比如,花六七百元钱给家具四角绑上“防撞角”、窗户安装防护栏,室内台阶安装防滑条,至少能防止攀爬到室外、防止被家具撞伤和从楼梯上跌下。
然而,在随机询问的11户家庭中,只有2家做好了家具的“包装”。大多数家长认为,包上角家具难看;还有的认为家中有祖辈看护着,没这个必要!
市妇儿医院急诊科的数位医生痛心地说,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正是安全教育断裂的一代。不正确的操作,往往贻误了孩子的急救机会。
孩子:会自我保护的太少
悲剧在本地和外地孩子身上屡屡上演:
一名慈溪籍的5岁男孩一直由祖父母照顾。在放好洗澡水后,奶奶出去找浴巾,叮嘱男孩站在原地别动,没想到好动的孩子一屁股坐到了滚烫的洗澡水中,造成大面积重度烫伤。
前些天,一名安徽籍小女孩中午刚到甬与父母团聚,没想到2小时后在马路上玩耍,被汽车碾过左脚,致脚面粉碎性骨折。
市妇儿医院的两位医生一致认为,家长得先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然而,有多少孩子会自我保护?昨前两天记者在三家儿童培训机构里随机调查了61名4-11岁的儿童,发现一半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有一成六的孩子安全意识极为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与技能,不知如何躲避。
值得关注的是:对记者出示的一份“交通标志”,完全认识的仅26人;而家长普遍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全部知晓,因为在出门游玩时或多或少讲到过。父母们过高地估计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本地孩子往往容易陷入过度保护中。在小区玩耍时,祖辈们时常不厌其烦地说:“当心,这个危险,不能做!”他们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这其实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
烫伤、溺水的大多是外来孩子。这些孩子常处于“放养”状态,对城市中各类潜在的危险处于无知状态。
学习自我安全保护技能,幼儿园、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另一重要渠道。知情者透露,近些年,消防、防骗、地震逃生演习走进了各类校园,但仍停留于按部就班地“演戏”。自我安全保护也作为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进入课堂,但没有相应教材和学时保证,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过场。
建议:该补上生命安全教育这一课
很多意外发生在监护人疏忽之时。为此,国内有些省在未成年人保护上作出明确规定,比如3年前河南省颁布的《河南省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父母不得将未满7周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成都市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条件》草案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将未满6周岁的孩子留在无人看护的场所或委托无看管能力者看管。
香港电视节目中经常插播公益广告,提醒家长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危险性。
然而,百密总有一疏,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到孩子手中才是最有效的。
业内人士建议,甬城的家长和各级教育机构的老师应一起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强孩子的体能训练,多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开展“实战演练”,让安全知识真正转化为可防身护体的安全技能。
- 快讯:宁波一轿车冲下河警民合力救援 事故致两人遇难
- 溺水与交通事故 已经成为学生暑期“杀手”
- 连日高温让楠溪江旅游火了一把 众多市民前来游泳
- 杭州乘客亲历韩亚航空波音777坠机事故
- 韩亚客机事故后 衢州教育局紧急“叫停”夏令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