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执法人员游向浮标,准备潜入海底巡查海床情况。
浙江在线07月10日讯 去年6月,象山海域“小白礁I号沉船”出水623件文物,轰动全国。
其实,这只是象山海域水下珍宝的一角——目前,全省有14处已探明的水下文化遗存,9处在象山,除了“小白礁I号”,其他都没动过。
然而,和陆上文物相比,海上文物的保护难度更大。盗捞、垃圾、渔网破坏……这些都可能对水下珍宝造成破坏。
为了保护象山海域的文物,昨天,文保、海洋渔业局、边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小白礁I号沉船”所在的一条古航道进行了水下巡查。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瑶说,跨部门联合进行海域内文化遗产水下执法,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执法人员潜入海中
勘查“小白礁I号”所在古航道
这条古航道位于象山檀头山海域,附近渔民曾多次在这条航道打捞出瓷器、石材等遗物。
昨天上午,三艘联合执法巡查船从石浦渔政码头出发。一路上,执法人员通过雷达、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对航道沿途进行巡查,没有发现异常状况。
到达预定海域后,两位执法人员换上潜水服,潜入海中。经过近二十分钟的等待,两位潜入海底的工作人员浮出水面,“经过仔细勘察,古航道海床没有发现破坏痕迹,一切正常”。
下潜队员之一的金涛告诉记者,这次下潜深度约七八米,他们以20米为半径勘察了一圈,虽然水下能见度较低,但可以清楚看到,古航道的海床完好无损。
联合执法船驶向檀头山海域,进行水下执法巡查。
水下巡查将成常态
计划一年最少4次
宁波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江武吉说,早在去年4月,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就签订了合作框架,建立了执法机制,但一直做的是水面、海岛上的巡查,水下执法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以后,联合水下执法将成为常态,计划最少每季度都会对重点海域进行一次水下巡查。”江武吉说。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告诉记者,通过联合执法巡查,能更准确地掌握水下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保存状况,也可以及时掌握不适当经济开发和盗捞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设乡镇执法站保护广阔海域
船老大当志愿者
象山海域面积有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无论水上执法还是水下巡查,都受到人力、物力考验。
昨天,象山石浦、鹤蒲、高塘岛三个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站成立,这也是全国最先成立的乡镇级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站。
三个工作站主要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当地专业考古人员及社会志愿者组成,他们对本地海域更熟悉,志愿者很多是“船老大”,经常在洋面走,能及时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最近一年,我们收到志愿者几十条线索,有打捞到瓷片的,有听说某海域有沉船的,这些线索对我们工作很重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江武吉表示,这三个工作站只是试点,一旦可行,将在更多乡镇推广。
延伸阅读
象山严密看管“小白礁I号”海域
船只长时间停留将被视为可疑
去年夏天,“小白礁沉船I号”出水623件文物,为研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徐炯明说,原本计划今年夏天对“小白礁沉船I号”进行第二期发掘,将船体整体发掘出来,但因多方面原因,这一工作被延迟到明年。
目前,小白礁海域被严密看管,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了两位对当地海域熟悉的工作人员常驻,同时,文保、海洋、海监、海警等多个部门都会定期巡查,只要有可疑船只长时间停留或频繁经过,都会被密切关注,海水冲击、泥沙覆盖等情况也随时被监测。
徐炯明说,根据上个月对小白礁海域的探摸情况看,目前沉船未遭到破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