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24钱塘江边,晚霞金灿灿。快拍小友长河落月摄
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关于天气炎热的小段子,蛮有意思——
有一天,有一根玉米不听妈妈话,非在炎热的中午出门去玩,不一会儿等它回家时,妈妈惊呆了,因为小玉米已经变成了爆米花。小鸡蛋比小玉米更惨。它出门玩时还不小心跌了一跤,“啪唧”一声,等到小鸡蛋爬起来时,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荷包蛋。
还有一则——
买了个凉席,一睡变成了电热毯;在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变成了熟人;桌子太烫,麻将刚刚摆好,居然糊了;想吃凉菜你得趁凉吃,要不然一会儿就热了……
本周的天气非常炎热,用这些段子来形容、打趣天气,都挺合适的。
不过,说这些段子的目的,倒不是想告诉大家天气有多热,而是想说,无论天气再热,我们也要有份快乐的心情。
“苏力”只让杭州微凉一天
它的影响在昨天彻底结束
上周一开始,杭州进入持续高温。上周四,市区最高气温甚至冲到了39.5℃,打破了杭州7月11日单日的最高气温纪录。
纵观整周,只有上周六市区最高气温34.4℃,是惟一一个不是高温的日子。昨天,最高气温又回升到了36.6℃。
而上周六唯一一天的凉爽,是台风“苏力”给我们带来的。昨天早上5点,“苏力”在江西南城县境内减弱成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在早上8点时停止了对其的编号。这意味着“苏力”彻底跟我们说“再见”了。
而对于杭城而言,“苏力”就不太有存在感了,下雨基本落空,降温着实有限,风倒是小有分量,最大阵风达到7级。
虽然“苏力”没有给我们送来期盼中的清凉,但换一种思路想想,它也没有给我们带来风雨灾害,挺好的。
对于“苏力”,不少气象部门都在夸它是好同志,因为它对大陆的影响整体来说利大于弊,缓解了一些高温,也给内陆地区送来了充沛的雨水。
曾经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杭州位于北纬30度。而北纬30度被称为是一条神秘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上不仅发生过各种神秘事件,而且还多荒漠和戈壁,非洲和中东有名的沙漠都在这条纬线上。
纵观整条北纬30度线,中国和美国却“万沙丛中一点绿”。分析原因,主要是得益于台风。
中国有台风,美国有飓风,两者都是生成在洋面上的气旋,每一年的夏天,气旋都会给这两个国家的内陆地区送去充沛的水汽,滋润着这些地方的土地和人民。
据统计,每年在我国附近的西北太平洋上平均会生成27个左右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1/3左右,影响我国的台风会有12-15个,其中有7-9个台风会登陆我国。
据说这两天,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已经又有一簇热带云团在发展,很可能也会发展成为台风。
上周六入伏8月22日出伏
今年三伏长达40天
送别台风后,副热带高压再次发力,本周杭州全部都是火辣辣的高温天。
中国气象视频网站昨天发消息说,未来五天,在南方,特别是上海、杭州、长沙、重庆四地都将是火辣辣的一周,最高气温跃过35℃,逼近40℃。
看,杭州又热得被点名了。
韩愈曾有一句诗形容暑热“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蒸锅,天气热得仿佛人在天地间的蒸笼里,都快被蒸熟了。这句诗用来形容杭州本周的天气恐怕都不为过了。
不过,话说回来,眼下本来就已到了一年到头最热最热的那段时候了。
从前天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三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天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有些年份三伏天长30天,有些年份则有40天。
今年很“不幸”的是三伏天共有40天。也就是说7月13日入伏后,一直要等到8月22日才出伏。
三伏天的“伏”字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的意思。
三伏天的气候特征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寒有三九,热有三伏”,这是一段最热、最不好过的日子。
古代,进入三伏天之后,有吃凉冰的传统。
我国早在西周就有挖井藏冰的做法。但古时的冰非常珍贵,还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到的,据说只有皇亲贵族才有资格享用。《岁时杂记》里说:“京师三伏唯有史官赐冰……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赠近臣冰,人四厘,凡六次。”
到了清朝,藏冰的技艺越来越好,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在伏天有冰吃。《清嘉录》里记录了江浙一带农人三伏天挑担卖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现在,各种冰镇饮品花样百出,在三伏天里,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冰品带来的痛快感觉,不过,适度为宜,也别太贪凉啦。
- 送别只让杭州微凉一天的“苏力” 本周全是高温天
- 日日艳阳天天高温
- 受"苏力"影响 厦门开往杭州的D3232动车昨严重晚点
- 最热的日子来了 大家做好和高温打“持久战”准备
- 木有台风木有雨 防暑抗热靠自己 最热的日子来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