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 1959年的“吕泗洋海难”,舟山200多艘渔船沉没,1000多名渔民遇难,整个舟山沉浸于悲痛中……
风,对于海岛人来说,有着太多的惨痛:交通中断、房屋被毁、渔船沉没、海水倒灌……除每年以亿元为单位的经济损失外,更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掠夺。
今天,在岱山,呼啸的海风正在不断地转化,让海风成为人类的朋友:“鹿栏晴沙”上,海风带着风筝“扶摇直上三千尺”;栲门海塘旁,海风掀起的巨浪,成为游客眼中的美景;衢山岛的山头上,风机缓缓转动,在把风能变成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风变,让曾经的风殇变为“风经济”。我们看到,通过对风资源的重新认识,岱山人正在转变发展理念、趋利避害,“风经济”助推海洋经济一路向前——
借风办节,北有潍坊南有岱山
碧海、蓝天、金沙,随风起舞的风筝,构成一幅曼妙的图画。
7月6日,记者在有“华东第一滩”之称的岱山鹿栏晴沙看到,这里不仅是戏水者的乐园,更是风筝爱好者的天堂。“风好、环境好,这个地方太棒了,自从知道后,我们每年都来。”当天下午,上海真新特技风筝队的5名队员操纵着5架黑色的特技风筝,在空中跳着“芭蕾”,排成不同队形,赢得了观赏者的阵阵喝彩。队长王家华说,他们已经与岱东镇政府谈妥,将鹿栏晴沙列为他们的训练基地,并负责培训岱山的风筝爱好者。
借风办节,岱山已连续7年承办了全国和全省风筝锦标赛,鹿栏晴沙名扬中国风筝界,拥有了“北有潍坊、南有岱山”的美誉。
潍坊把风筝业作为一张城市名片,通过风筝会招商引资年均超过200亿元。如何跟上潍坊的步伐,岱山通过办节迈出了第一步,今天,正在走向产业化。“我们的目标,就是从‘单纯办节’转向‘办节兴县’,让风筝节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在岱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波的手上,记者看到了一份有关岱山风筝产业化发展的方案,风筝产业化的路径已明晰:
边走边学,先动起来,组建民间或专业的风筝队,学会放飞也学习制作,使风筝从官方走向民间;编制风筝乡土教材,走进学校,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孩子了解风筝、热爱风筝;把风筝制作与岱山传统玩具产业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试水开发风筝系列产品……
走进鹿栏晴沙海坛“雀楼”,俨然走进了一个五彩的风筝世界,装饰风筝、特技风筝挂满了墙壁。“雀楼”的管理人员吴纪红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刚成立不久的岱东镇“鹿栏晴沙”运动风筝俱乐部,也是游客租借、购买、制作各类风筝的场所。
借风建馆,台风旅游扑面而来
“去台风博物馆吧,你会喜欢上沿路的风景,因为通往博物馆的路在大海边,遇到风大的日子,一边开车一边可以感受沿路的惊涛骇浪,很壮观! ”
新浪微博上,杭州的“@幻彩咏香江”这样向朋友推荐岱山的台风博物馆。
台风,总让人谈之色变,殊不知,它也可以被见识、被欣赏。
室外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室内却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在台风博物馆二期,4D影院带来的刺激,让游客从听觉、视觉、触觉全方位感受台风,让远离海洋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台风的巨大破坏力和杀伤力。
7月7日,记者在位于岱山东北角的栲门看到,中国台风博物馆一期和二期分别位于栲门大坝两端,一静一动之间,让人领略台风带来的独特风景。
“台风博物馆,关键是做好风的内涵和外延文章,让无形的风资源,以有形的旅游形式来展现,让大家来触摸。 ”台风博物馆馆长赵虎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岱山县开全国灾害旅游之先河,来源于对台风的再认识。赵虎炯说,岱山的栲门与台州三门、玉环坎门并称为浙江最凶险的三大“海门”,一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均有90多天。台风袭来时,翻江倒海、浊浪滔天、惊险万分。也正基于此,让从未感受过台风的游客赶着来岱山“看风”“追风”“玩风”。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12月台风博物馆开馆以来,目前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台风博物馆作为科普基地,是免收门票的,但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带动大旅游的发展。”赵虎炯告诉记者,岱山目前已把台风博物馆作为东沙燕窝山景区的核心,充分利用“风文化”打造“风项目”,游客能在台风天观看10余米大浪撞击礁石、越过大坝的壮景,也可以玩射风、骑风等小游戏。
赵虎炯正在设想,台风博物馆应该进一步演绎风的民间故事,挖掘风的美食文化,如风鳗、风带鱼等,让台风旅游更具文化、更具魅力。
借风发电,衢山成为风机“王国”
一座座山脊上,一架架白色的风机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巨大的叶片在海风的吹拂下缓缓转动,将风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电网。
7月9日,记者踏上衢山岛,站在凉峙村山岗的风车观光平台上,感受来自“风车王国”的魅力。“每天来看的人挺多,现在已经成为衢山的一个旅游景点了。”浙江美达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君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台风机高55米,单片风叶长25米,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电6000千瓦时左右。“风能发电”成了旅游项目,但在衢山,“风”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
48台单机容量850千瓦的风机,总装机容量为40.8兆瓦,2008年底投入运行。去年发电量达到1.1亿千瓦时,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当初我们投资了4亿多,预计年发电量在9000万千瓦时,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浙江美达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和告诉记者,鉴于衢山优质的风资源,公司正在着手准备上二期,将安装18台单机容量2000千瓦的风机,届时,衢山的总装机容量将再增36兆瓦。
诚如衢山土生土长的老渔民们所言:这辈子,每天听着风吹,根本想不到,风还能发电、变钱。
昔日的海风,今天炙手可热。据岱山县发改局副局长俞海啸透露,目前有很多企业都希望在岱山抢得一杯羹,已与岱山签订测风协议的就有四五家,其中不乏实力强大的国企和民企。
今天,岱山正在享受风带给他们的乐趣和价值。相信,未来风带给他们的益处会越来越多!
◇记者感言◇思路决定出路
曾经的风殇,今天的风经济,简单的“风变”两字,是岱山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
诚如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
《思考的技术》一文中所说:在充满危机和冒险的当下,我们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发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缺少怀疑一切的心态和对固有模式的怠惰。
事实上,造成上述心态和模式的,最终还是缺乏对自然本质的认识。比如风,它会产生危害也能带来利益,前提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只有用科学的眼光,全面认识自然现象,才能形成防御和利用的思路,才能达到避害趋利的目的。
思路决定出路。新区建设,我们期待更多的“风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