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 从东海捕捞上来的鲜虾,被送入冷冻室快速冷冻,再入冷藏鱼舱保鲜,出舱后,依然透骨新鲜。在全球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形势下,我市两艘拖虾渔船及时转变“高产才能增收”的传统观念,率先革新海上活虾保鲜方式,提高了虾的附加值,实现了渔民增收。
冷冻保鲜为虾增值
这两艘“先行先试”的渔船分别为浙普渔42251号和浙普渔42252号。
7月10日中午,记者在沈家门墩头船厂见到了浙普渔42251号船老大周平。他告诉记者,目前捕捞渔船海上处理渔获物主要有两种方式:带冰保鲜和冷冻保鲜。带冰保鲜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被国内大多数捕捞渔船所采用,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就是保鲜效果差,“海上作业时间长,冰融化后,会影响虾的鲜度。”另外,拖虾渔船在带冰保鲜时,需使用保鲜添加剂,个别海捕虾因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存在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安全隐患。
捕得好不如卖得好,“国外先进捕捞渔船很早就实现了冷冻设备全覆盖。”周平说,今年年初,受远洋鱿钓船安装冷冻设备为鱿鱼保鲜这一做法的启发,他和浙普渔42252号的船老大及这两艘船的股东共同出资对这两艘拖虾渔船进行了改造:每艘船安装了2台船用冷冻机,改造了1间冷冻室和2个冷藏鱼舱。改造后的冷冻室内配有供冷排管和4台制冷风机,可在4.5个小时内一次性冷冻120盘(每盘15公斤)海捕虾,待冷冻完成后,再将其移送至-18℃的冷藏鱼舱进行保鲜,2个冷藏鱼舱最多可存放60吨海捕虾。
据了解,浙普渔42251号和浙普渔42252号是目前国内首次在桁杆拖虾领域引入冷冻保鲜方式的拖虾渔船,实现了从原始捕捞、船上冷冻到市场销售的“一条龙”生产。上半年,两艘船共出海2个航次,每航次约40天,渔获物(海捕虾)均供给了全市菜篮子工程和星级酒店。由于鲜度大大提高,其价格优势凸显,冷冻保鲜的海捕虾市场价格是带冰保鲜海捕虾的两倍。
革新路上船老大喜忧参半
记者到访当日,浙普渔42251号正在进行“制冷”二次改造,为8月1日开渔后出海拖虾做准备。“用聚丙乙烯重新发泡,做到隔热、防火。再在内部架设木板,便于空气回流,提升冷藏鱼舱的制冷效果。”周平说,对拖虾渔船进行技术革新虽然提高了海捕虾的附加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不小压力。
首先是资金投入大,每艘船光是冷冻设备安装和空间改造就花去了100万元。其次,因制冷需要,船上的两台发电机组24小时持续运转,柴油消耗量大,成本高。再者,不同于普通拖虾渔船一次性出货、到账的操作流程,浙普渔42251号和浙普渔42252号的渔获物属分期销售,定时定量供应市场,资金回笼速度较慢。
另据了解,引入冷冻保鲜方式,免去了充冰和海捕虾保鲜添加剂的使用,约能节省4万元左右支出,但因多出了油耗和1~2名渔工的开支,总体生产成本还是增加了10%~20%。“国家鼓励渔民革新渔业生产技术,希望同时也能多一点这方面的补助。”周平说。
保鲜新方式有望带动全市捕捞业转型升级
“该两艘拖虾渔船率先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冷冻保鲜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捕捞渔业的一次科技革命,其典型示范效应对我市拖虾渔业乃至整个捕捞渔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冷冻保鲜方式将促进渔民群众改变“高产才能增收”的传统生产观念,更多地将生产增收的目光放在捕捞环节以外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上。同时,新的保鲜方式彻底摆脱了对保鲜添加剂的依赖,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捕捞水产品特别是海捕虾的质量安全隐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