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 新学年开学,来自河南的小亦欣就要到高塘小学读书了。“学校好漂亮,我一定好好读书!”小姑娘对未来充满憧憬。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宁波市共有21.5万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占到全市随迁子女总数的76.5%。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为让广大随迁子女有书读、读好书,我市建立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接纳为辅的就学保障机制,同时采取了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财政资助、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帮困助学体系等多项举措。
公办义务段随迁子女可免费读书
从2008年起,宁波市将各地公办义务段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比例纳入市政府督导室对县(市)区年度教育目标考核指标。截至2012年12月,宁波市公办中小学共接纳21.5万名随迁子女,其中海曙区、大榭开发区、杭州湾新区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公办学校全接纳,另有6个县(市)区的接纳比例超过80%,3个区超过75%。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政府设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对符合条件的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免除借读费、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据统计,仅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各县(市)区义务教育段就免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共计6324.8万元。
1600万元专项经费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随着宁波市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扶持力度的加大,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教师待遇得以提高。
从2007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引导性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从2011年起专项经费增加到每年1600万元。
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宁波市还通过公派校长和支教教师,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管理和教学力量,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督导评估、教育教学业务统一纳入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范围。各地组织开展了公办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结对帮扶活动。
与此同时,宁波市还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教师培训列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注册登记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纳入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
建立随迁子女多元帮困助学体系
宁波市通过财政拨款、企业捐资、慈善机构出资、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生结对”、“手拉手”等多种途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多元帮困助学资助体系。
市慈善总会每年出资50多万元,对镇海、北仑及老三区的1000余名学生,给予初中生每人500元,小学生每人400元的补助。慈溪、奉化、余姚等地发动企业捐资,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奖学、助学基金。
记者感言
随迁子女就学人数达28.93万名!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1000名在校生规模计算,宁波就需要新造近300所学校才能接纳。由于多种因素,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情况可能与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个别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迫于随迁子女就学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作出一些政策调整,如要求居住地、社保地、工作地必须一致,结果使得少数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存在一定的困难。
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是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外来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稳定就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地政府部门能够给予高度重视,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有书读、读好书。同时希望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多多体谅、理解政府部门
- 八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人民日报评论员:只有坚持标准,才能确保质量——四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
- 嘉兴边检站召开社会监督员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会
- 为打造衢州幼儿教育品牌 新配备男幼师不少于50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