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 在田间地头劳作完之后,农民们可以在富有传统水乡风情的河埠头坐着喝茶;在南北湖畔,骑行的游客们在畅享清洁空气和田园生态风光之余,还可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像这样一幅幅高品质乡村生活的场景,在如今的海盐乡村生活中已是俯拾即是。
海盐的美丽乡村吸引不少外界的目光。从本月20日开始,来自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中国社科院等6部门的专家来海盐考察,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被列为重要的考察内容。
近年来,海盐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秉承“乐活”这一理念,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乐活”由“LOHAS”音译而来,这种从西方舶来的新理念贴近生活本源,强调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海盐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建设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倾心打造,乡村“乐活”之地已在海盐乡村显露芳容。
乡村美引来游客多
游客多乡村会更美
“乡村美丽了,会拉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多了之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会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加资金支持,二者相互促进。”海盐县农办副主任颜玉其介绍说。
从5月起,一场由全县大量骑行爱好者热情参与的手绘骑行地图活动,在海盐的乡村大地上举行。活动将骑游活动与传统旅游结合,让参与者感受乡村的美丽,并倡导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
到本月中旬,骑行爱好者们用两个半月的时间骑遍了全县各镇(街道)。骑行爱好者许文龙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骑行。这次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我发现了家乡的美好。”
文溪坞、澉东村、黄沙坞、紫金山、南北湖村、北团村……这些村庄或凭借自然风光,或挖掘传统人文景观,或打造农家乐、采摘游等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声名鹊起,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家庭农场方兴未艾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海盐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农业产业提升,全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家庭农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位于百步镇超同村的海盐县金斗笠农场以生产优质葡萄为主,今年葡萄上市以来,农场已经销售1万多公斤葡萄,主要供应给上海、苏州等地的大型超市门店。
2009年,秦山街道北团村农民汤红良运用自己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办起家庭农场。目前,农场建起了242个大棚,西红柿、娃娃菜等产品销往长三角的多个城市。“这几年农场的效益挺不错。”汤红良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海盐县出台了5项扶持政策,涵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设施补助等18个方面,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
目前,海盐已建有135家家庭农场,注册资金达1.35亿元,经营面积达1.96万亩。家庭农场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同类区域的前列。
文化浸润乡村生活
农民生活丰富多彩
农民的乡村生活要“乐活”,离不开文化的滋润。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海盐因地制宜,对各地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农业产业等方面特色的村庄,进行开发提升,赋予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生活品位。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乡村生活的文化味日渐浓厚。例如,海盐在全省首创的文化工作员下派制度,带动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跳排舞、参加体育运动、去图书室看书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
在百步镇农丰村小墅里,一条名为万兴桥港的河流从这里蜿蜒流过。高大的榉树沿河而生,农民们经常在树下纳凉、做一些手工活。河边有很多百年前留下的石河埠头,过去有很多运货的小船在这里停靠,农民们在河埠头淘米、洗衣。世代沿河而居的人们与这条河流朝夕相处,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据农丰村党总支部委员姚燕青介绍,虽然一些过去的场景现在看不到了,但这里仍是农民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农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并对一些设施进行了建设、修复,原有的水乡文化仍然在这里得到延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