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针对永兴闸的第一次专业考古
沟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的永兴闸,圆了让船水上飞的梦
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古代,没有亲,更没有淘宝。
不过,古代,有船,有水运,在中国洋洋洒洒几千年的运输史上,永远都在追求一个命题:怎么运得更快,更安全。
在中国古代,水路就像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需要穿山越岭,水路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一船海鲜,如何从低水位“飞”上落差两三米的高水位河段?百姓需要喝钱塘江水时,如何拒绝泥沙俱下?
提出设想,解决这些烦恼的人,就是天才。比如明朝萧山县令刘会、北宋“杭州市长”苏轼、吴越王钱鏐,这3位天才不约而同想到了同一出:修闸。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中,闸作为“天才的设想”的开创性技术实例,显得愈发重要。
而昨天,浙江省杭州市考古所《浙东运河永兴闸调查勘探报告》公布,更是让永兴闸成为了申遗天平上一枚重重的砝码。这是针对永兴闸的第一次专业考古。
沟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
永兴闸的圆木上,刻一个“富”字
从宁波运到北京,要跨越南北10个纬度,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行走在这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内陆水运通道上,船只常常需要从低位的水域,进入高水位的江河湖海,这样的高低差,曾经难倒了无数人。
那么1000年前,古人又是如何让船在水上“飞”起来的呢?
有时候,古人建一个类似西兴过塘行这样的“物流中心”,挑夫运货,换船换河;
有时候,在河底修一段“升船斜面”——好比残疾人无障碍坡道,如嘉兴长安镇拖船坝遗址(始建于14世纪)。
但大多数时间,古人都选择了修闸。闸,是运河申遗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创意,作为运河申遗中“天才的设想”的实例,小小一道闸里,藏着古人的智慧,更吸引着今人的目光。
杭州段运河闸门上百个,其中永兴闸等遗迹尚存,作为运河申遗中开创性的技术实例,近日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就对它进行了保护性挖掘,这对于永兴闸来说,还是第一次。
永兴闸是当年连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闸,就在今天西陵社区官河路位置,距离地铁滨康路站不过数百米。
昨天记者来到永兴闸的旧址,浅浅的河道中,闸门当然已经随着雨打风吹去,但闸墙、底石、挡水坝都还在,最底下的淤泥里中还埋着两根圆木,它长2米多,直径15厘米,其中一根在中部刻有一个“富”字。
“运河是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的一条母亲河,这个‘富’字,类似门楣上刻‘大吉大利’之类的字眼,可能是古人的一种的祈福和祝愿。”
杭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王征宇说,昨天《浙东运河永兴闸调查勘探报告》公布,这是第一次针对永兴闸进行的专业考古,也因此永兴闸的“三围”第一次有了定案:水闸南北跨度宽4.4米,为双闸门。
在现场可以看到,闸门的凹槽都还在,南北各立两根石门柱,两门柱间距0.6米,之间砌筑长方形块石。
王征宇说,调查勘探工作以史迹保护为出发点,较完整地揭示了永兴闸一侧闸体及部分河道驳岸遗迹。
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还会持续进行很多项考古、资料收集、宣传等工作。
“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保护,”王征宇说,此次野外勘察,对西兴镇运河史迹开展考古调查和研究,在增添相关实物遗存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
“在申遗的同时,进行考古研究,不仅为西兴镇运河遗产点的整治和展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实物资料,而且有效推进了大运河相关遗存及其历史的研究。”
可通过20米长的船
闸门一开,船只就能“上下楼”
王征宇发现,永兴闸的两道闸门之间,相距约20米远,换句话说,当年此闸,最多可通过20米长的船。
那么,怎样用船闸调节水位,让船顺利在高低不同的河流中行走,好比在水中坐上“电梯”上楼下楼?
聪明的古人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比如钱塘江水位比浙东运河高时,一艘海鲜船从浙东运河往钱塘江走,那么——
第一步,永兴闸南闸门打开,让闸里面的水流掉一部分,水位跟浙东运河持平;
第二步,船入闸,并关掉南闸门;
第三步,慢慢打开北闸,把水放进闸里,使船闸的水位跟钱塘江持平;
第四步,打开上游(靠钱塘江)的闸,让船开出去。
反过来操作,则可以令船只从高处行船到低处,就像是一部水力“电梯”。
除了闸门本身,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上发现了少量瓷片,别小看这些瓷片,它可为论证永兴闸年代提供了参考依据。
史料记载,永兴闸原为大堰,明万历十五年(1587),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子用来改堰为闸,以泄诸乡之水。
昨天,浙江省杭州市考古所《浙东运河永兴闸调查勘探报告》公布,让永兴闸成为了申遗天平上一枚重重的砝码。这是针对永兴闸的第一次专业考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