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有关城管粗暴执法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一连串的负面事件,再次将城管这一角色推上了风口浪尖。
本报昨天刊登《一只西瓜引发的“争执”》一文,无外乎是希望通过报道能够让大家更真实地了解瓜贩和城管的生活、工作状态,体会他们各自的不易。
瓜贩和城管之争,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管理矛盾,或者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的一个缩影。但如果矛盾对立的双方能够坐到一张桌子前交流,通过换位思考,或许能够更畅快地打开心结。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面对面·心碰心——早报圆桌会”栏目,我们将倾听社会不同群体的声音,架起沟通的桥梁,用“面对面”的方式,向政府部门传递民情民意。
我们将关注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是城市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邀请读者代表、职能部门、专家一起交流、沟通,一起探寻解决之道。
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者你有什么困惑和委屈,都可以通过早报微信、微博告诉我们。
早报圆桌会随时虚位以待,等着你!
瓜贩:谁不想有份安稳的生意
城管:帮你们租最便宜的店面
首场“早报圆桌会”开进下城区城管局
瓜贩和城管在“斗嘴”中悄悄解开心结
昨天,刚过中午,杭州下城城管石桥中队会议室的空调,就开了起来。下午,这里要开一个比较特殊的会:无证瓜贩和城管,这对猫和老鼠似的冤家,要坐下来,面对面,说说各自的心里话。
促成这个会的,是本报昨天的一组报道:两路记者,分别记录了一个最怕看到城管的水果小贩,还有一个专门管小贩的城管。
而早报组织的这场“圆桌会”,就是要把原本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变成面对面、心碰心的对话。
一张早报、一包烟、一瓶水
石桥中队的队长叫左军,是下城区城管中唯一的女队长。据说,在当地,很有威信。
开会前,她还自己掏钱,给瓜贩们,准备了五包香烟,“递根烟,就没那么生分了”。
下午3点,30多个瓜贩,陆续走进会议室。他们大多来自安徽、河南等地,也有石桥本地的。
瓜贩们,倒也熟门熟路。有的赤着膊,趿着拖鞋,穿着短裤就来开会了。
有几个,手里还拿着昨天的《今日早报》:“这张报纸说的话,很实在,我们爱听。小贩们赚钱辛苦,城管确实也不容易。”
昨天,很多瓜贩就是冲着早报的这组报道,连生意都不做了,专门赶来城管队开会,要和早报记者聊上几句。
大家围着桌子落座。30多个瓜贩,脸蛋、脖子、手臂,一个比一个黑。有个赤膊佬,脖子上挂了块毛巾,一拿开,整个脖子都被晒得脱皮了。
左队长给每个瓜贩分了矿泉水,怕热的,给两瓶。
城管女队长的开场白
开会了。左队长第一个发言。她先讲了一件自己刚刚处理好的事情:
有一对陕西夫妇,开着小货车,在石桥路上卖西瓜,被我查过好几回。
夫妇俩有两个孩子,一个病重。听老乡说,在杭州卖西瓜能赚钱,就向亲戚借了几千块,买了辆二手的小货车。
西瓜没卖几天,钱也没赚几个,妻子就受不了了:一边称西瓜,一边还要东张西望,看城管有没有来。
我专门去了这对夫妇的家。他们租住在一个地下室,没水没电没厕所,月租金500元。
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每个月再加500元,去租个店面,里屋睡觉,外屋卖水果。
夫妇俩答应试试。石桥中队就出面,以较便宜的价格,租下了一个店面。
现在,老公每天早上,开着小货车去进水果,下午去石材市场跑运输;老婆管着家,卖水果,带孩子。老公忙活完,回到家,还能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饭菜。
钱赚得比以前多了。最重要的,有家了,心安了。
瓜贩们的心里话
这也许就是一个女队长的细腻。会议刚开始,她没有讲大道理,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触碰到了30多个瓜贩心里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弦。
瓜贩们,不那么紧张了。左队长趁势,请瓜贩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瓜贩李聘采:今年40岁安徽阜阳人来杭卖西瓜15年
“能不能给我们专门找个地方卖瓜?”
发言前,李聘采先拍了拍杭州城管的“马屁”。
“我没文化,但报纸还是看的。好多地方,城管都打人。今天我要摸着良心说一句公道话:杭州的城管,虽然老管着我们,但从来不动手。”
瓜贩们听了,都点头。左队长也笑了,双手抱拳,给李聘采作了个揖。
李聘采的建议,就是“城管能不能专门划出一块地方,让无证瓜贩们,合法化经营?”
“或者,让我们的西瓜车,开进小区里去做买卖。”也有瓜贩,顺着李聘采的意思,发表意见。
“这块地方,划在哪里?地方选好了,这么多西瓜车开进去,会不会影响交通?会不会打扰附近居民生活?”左队长的话,把瓜贩们问倒了。
其实,李聘采的想法,左队长早就有了,并不止一次向政府部门呼吁过,“无证瓜贩合法化经营,并不是城管一个部门可以说了算的。”但是,城管部门一直在努力。
瓜贩陈艺丹:今年35岁江苏徐州人来杭卖西瓜10年
“我们上班,你们下班。你们别来管我们了,行不行?”
陈大姐是个大嗓门,说话有点冲:“我们做生意,跟你们的上班时间错开,井水不犯河水,这样不是挺好的嘛!”
前段时间,陈艺丹几天没做生意。有个老顾客,四处打听,西瓜车去哪儿了,抱怨买不到新鲜西瓜了。
“虽说西瓜车无证不合法,但确实有这么多老百姓,离不开我们。”陈艺丹越说越激动,站起来,双手叉着腰。
左队长并不否认,夏天的西瓜车,给市民们带来了便利。但马上话锋一转,“这样如老鼠躲着猫,每天只做一两个小时的生意,能赚到钱吗?”
陈艺丹呆了会儿,坐下来喝了口水,“那你说怎么办?”
“有一点,我想你们都搞错了。”左队长语重心长地说:“城管,并不是故意针对瓜贩,而是在管理城市。即便城管下班了,如果西瓜车影响交通,影响市民,不管几点,城管还是要管。”
瓜贩张师傅:今年40岁,安徽宿州人来杭卖西瓜不到1年
“城管能不能帮我租到便宜的店面?”
张师傅,今年第一年来杭州做生意。显然还没适应“打游击卖西瓜”,一肚子苦水,操着家乡话,就埋怨起左队长来。
“我每天都在跟你们‘捉迷藏’。”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卖西瓜了,到7点40分,一定要收摊。因为城管8点上班了。晚上也是一样,城管走了才卖瓜,一直要卖到深夜。
在座的30多个瓜贩,基本都是这样的作息时间。
张师傅是个有手艺的人,会做手撕面。他到杭州,就想开家小店,卖手撕面。
因为一直找不好店面,又不能闲着,就学人家,在路边卖起了西瓜。
其实,所有瓜贩都不愿意开着无证的西瓜车,东躲西藏,提心吊胆,谁不想有份安稳的生意呢?
左队长拿出一张纸,叫大家留下手机号码,也报了自己的号码,并当场打包票:“只要你们找到合适的店面,把具体地址告诉我们,石桥中队一定出面,帮大家以最低的价格把房子租下来。”
城管副局长出点子
昨天,下城区城管局副局长夏剑敏也专程赶来,参加了早报圆桌会。
“要城管依法整治,我们真的于心不忍,毕竟你们也不容易。但一个城市,必须依法规范有序管理。”夏局长也很实在,给瓜贩们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仿效沙县小吃。沙县小吃,遍布全国,都是规范的店面经营。几个瓜贩可以抱团,用买车的钱,去租一个店面开个水果店。其他有车的瓜贩,就去把西瓜拉过来卖给水果店。这样,有车的有生意做,租店的也有生意做。
第二,错时租摊位。现在街边有很多大闸蟹和羊绒衫的店面,每年只做几个月的生意,到了夏天,这些店面都空着。瓜贩可以跟房东去商量,短时租房,做点水果生意。
接下来,左队长和同事会去石桥几个市场、菜场、夜市跑跑,搜罗一些摊位提供给瓜贩们。
会开好了,左队长又往每个瓜贩手里,塞了一瓶矿泉水,还把剩下的烟,分给了大伙。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