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8日讯 “我完全出于一种好意,没有一丝说简体字是低等的意思。”日前,香港演员黄秋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钥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简体字。但当需要研究中国文化和看古书时,简体字是不够用的,他说。
此前,黄秋生发了一段繁体字的微博,称:“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黄秋生指的“中文正体字”,正是繁体字。这30个字,激起千层浪。压力之下,黄秋生将此条微博删除,可讨论的余热却未散。
对繁简体字间的平衡,语文老师感受最深。他们每天都在面对,如何传播文字与传承文化。
“简体字与华夏文明已死,根本就没关系。”是他们一致的共识。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说,简化字,在商代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唐宋时期更多。它的出现,是为了扩大汉字的传播对象。
只是,目前,简化字过分强调了汉字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背后的人文性。
文字简化,为了传播与普及
“是否认识繁体字,并不能作为华夏文明生死存亡的标志。”杭州长寿桥小学副校长曹爱卫认为。
她认为,汉字从甲骨文一路走来,形状不断发生改变。“现在,对于甲骨文、金文、篆书,我们又有几人认识?但我们能说,不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就是华夏文明已死吗?显然不会。”
对此,杭州市青春中学语文老师周慧也表示,“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孰优孰劣,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太过于争执。”因为,“无论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是中国汉字,都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产,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繁简字之争,在他看来,就像是“评判白话文和文言文孰优孰劣”,就像“比较西湖和泰山谁更美一样”,“任何单一地、孤立地、静止地去做裁判,都是不科学的。”
其实,字体简化并非现代才出现。“简体字,商代甲骨文就有。唐宋以后,大量使用简体字。”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介绍。
为什么会出现简化字?“使用对象的扩大,文字不再只在少数人手中。”他说。为了传播、为了书写方便,简化字出现。比如,简化字中的“只”,古已有之。而“只”,是当时简的异体字。如此的异体字,古代不少,已保存至今为简体字。
曹锦秀说,“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字,已消失。可汉字却留存至今,这其中自是有它的科学性,否则早被淘汰。”
“简体字能普及大众,让更多的人识字、用字。”周慧认为。此外,“简体字书写方便,省时省力,更适合现代社会对快捷便利的需求。”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可同时,周慧还发现,“春游秋游时,学生认不出某一亭子对联上的字求助老师‘翻译’之事,常有发生。”这令他为“繁体字”痛心。
不仅如此,有学生甚至将“火星文”作为“繁体字”炫耀,“让人啼笑皆非。”“每个汉字都会说话,每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杭州高级中学语文老师许涛说。文字,“是精神活动的根源,承载了文化之根。”
当然,汉字具备人文性的同时,也具备工具性。可是,“简化过程,片面夸大工具性功能,文字背后的人文功能却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切断文化之根。”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而简化的过程,“有些汉字的表意一定程度上受损”。那么,这就失去了汉字的本质,成了表音文字。
对此,曹锦炎也认为,“简化字,让更多人认字并使用,固然是好。可是,过分强调了使用,忽略了文字的传承与传统文化保护。”
不过,他说,好在繁体字并未取消。不少环境之下,比如书法,仍保留繁体字。
走近汉字,不妨临帖写书法
有时,许涛挺纠结,传承与创新之间,究竟怎么平衡?幸而,一定语境之下,繁体字仍存在,比如书法。只是,练书法的学生太少。
杭高校园所在地,曾是科举考试的贡院。现在,校园内还保留了乾隆的御碑。语文课上,许涛会带学生去御碑处临碑,还会带学生去校史馆内看鲁迅和李叔同的手稿(繁体字)。
此外,解释文言文中的字义时,许涛会追本溯源,讲汉字背后的故事与造字缘由。
对于学生如何近距离的理解汉字与文化,周慧建议,“不妨采用‘识写分离’的办法,即不求会写但求能认识常用的繁体字。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可开设一些与繁体字相关的选修课。”
在讲汉字的“六书”时,特别是一些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和会意字,他会适当介绍繁体字,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造字法。
那么,对于初识字的小学生来说,如何理解汉字呢?曹爱卫会这么做:“为了帮助孩子准确掌握字形,区辨字形,我会根据实际情况,把有些汉字的字理教给孩子,让他们理解这些汉字的前世今生。”她发现,这个效果还不错,“当孩子们既认字形又识字理时,他们就对汉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会认错写错字。”
【相关链接】
汉字演变史
汉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就此,本报记者请教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其构成的三要素是形、音、义。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从商代甲骨文到两周金文,文字繁化是大趋势,是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化的一个标志。
汉字在成熟前,是简单的。最早,画画即可表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汉字形成统一的体系。汉字,是从象形字到形声字的成熟过程。
但同时,简体字(文字构型简化)出现。商代甲骨文之时,就已有。如“于”、“易”字,就是甲骨文的简化型体。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文字适用对象的扩大,简体字出现就多了,特别流行通借字(今日俗称“写白字”),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字简化形象。唐宋以后,文字更加普及,为了书写方便,于是大量使用简体字,即所谓“俗体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进行文字改革,大力推行简体字,简体字即由此而来。
目前的简体字,有小部分是古代的简化字(俗体字)。有小部分,由草书演化而来。研究第一批简体字的专家,就根据草书中的少量简化字而拟简体字。这有一定道理。草书,为了书写的方便,有不少简化字。比如,简体字“门”,即根据草书中的形状而来。
- “中国书法之乡”富阳推出书法“孙过庭奖”
-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浙江营宁波书法分营开营
- 浙江日报、美术报联合书法家陈振濂发起蒲公英计划
- 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开展“送书法进警营”活动
- 他为衢州晚报题写报头——记著名书法家 周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