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30日讯 昨天傍晚,杭州余杭良渚街道新港村的上空,一大片乌云压顶,依稀传来几声闷闷的雷声。
蹲在开裂的菜地里,皮肤黝黑的何麟海抬头看了下天空,叹了口气,“我做梦都在盼着下雨。”
何麟海是杭州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的1000多亩叶菜基地是杭州“菜篮子”的主要供应基地之一。往年,夏天正是叶菜疯长的时候,而今年,持续高温加上干旱,叶菜们彻底蔫了,7月份叶菜至少减产1/3。
菜棚如同桑拿房
青菜心先焦后烂
昨天下午四点,杭州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一分场(共有五个分场),51岁的当地村民莫阿姨“全副武装”:身着长袖长裤还戴着圆边草帽,头上还盖着一块湿毛巾,和其他几个邻居一起抱着一个大筐子走进大棚菜地。
因为高温天,这些收菜工的下午作业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
在收割的前一天晚上,这个白色的大棚盖上了一层黑色的遮阳布,但在烈日的炙烤下,大棚内的温度还是居高不下。
记者刚一踏进大棚,热气就将身体全部拢住,感觉呼吸也不顺畅了。一旁的工作人员说,当时的温度有接近80℃,好几只水银温度计都当场热得爆掉了。
这些娇嫩的蔬菜哪能经得起这番折腾,看上去叶子都有点蔫耷耷的,根本没有绿油油的色泽。
这个菜棚的青菜是6月11日种下了,已经过了收割期(叶菜夏天的生产周期一般为40天左右,毛毛菜在25℃~35℃时候生长周期27天,超过35℃生长周期拉长1/3)。
“这里好几个大棚都过了收割期了,就是因为天气太热,工人不能长时间高温作业。青菜都等着收呢。”何社长说,这些收菜工都是当地村民,天气这么热,她们不是很愿意出门做农活,他都上门去一一请来的。
记者随手捡起一棵青菜,外表上和正常的蔬菜无异,但是掰开来一看,里面的菜心有的焦了,有的直接烂掉了。
“这些青菜的嫩芽灼伤了,心子先焦后烂。”何社长说,这些菜是上不了餐桌的。
这个标准大棚,现在最多能收2000斤叶菜,而往年同期,同样的大棚能产6000斤左右,减产近2/3。
在旁边的一个青菜基地,7月1日刚播的种,整个大棚有一半的泥土裸露着。与其说是菜地,还不如是龟裂的土块,裂痕能塞进一根手指。
走近一看,一颗颗干枯的土黄色不明物压根看不出青菜的影子,掰开土块明显感觉一股热浪涌上来。
高温下虫子繁殖快
直接钻进菜心乘凉
除了高温侵袭,肆虐的虫子,也让盛夏叶菜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些虫子根本不怕热,从小吃到大,还特别爱吃青菜。
眼下,本是毛毛菜长势最好的时候。当记者走进一个毛毛菜基地,外表看着还可以的毛毛菜,掰开后发现菜心里布满了很多小黑点,密密麻麻。
“这些虫子狡猾得很,叶菜外表温度高,它们就钻进菜心一边凉快一边偷吃。”说起虫子,何社长也是一脸苦水和无奈,这些虫,以青虫和跳甲虫最为猖獗,天气热,它们繁殖速度很快,而且抗药性很强。
天气加虫害双重作用,直接影响了叶菜的收成。
前天,麟海蔬果合作社5个基地的叶菜采摘量8吨不到,昨天的采摘量为6吨,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为11~12吨,至少减产1/3。基地里有100多个大棚空置着。
产量减少,但是叶菜的价格并没有涨上去。
这个月,麟海合作社的青菜批发价最高也只能卖到1.5元一斤,低的1.2元左右,而去年同期可以卖到2.8~3元/斤。
昨天,杭州万寿亭农贸市场,青菜的零售价格是2.5元/斤,毛毛菜2.8元/斤。一个本地基地直销点的摊主说,往年这个点本地叶菜一天能卖四五百斤,今年少了一半左右。
“这样的价格,这样的产量,这几年来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何社长明白,这样的行情是有原因的。看看基地里,蒸过“桑拿”的青菜,叶菜的品质不好,卖相差了,口感更是不用说了,老百姓的需求自然也少了。
投入20万元
用土方法“补水”
今年7月,对于很多本地菜种植者来说,是最煎熬的。
上个月,麟海蔬果合作社的收入有150多万元,而这个月最多只有40万元,往年这个时候至少有140万元的收入。何社长说,周围好几个基地也是类似情况。
在麟海合作社的几个基地转了一圈,发现80%以上的基地都是大棚覆盖。
这么热的天,为什么叶菜非得还用大棚?
按照往年的天气情况,高温都是伴随着大雨,大棚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青菜和毛毛菜都是耐高温的。同时,大棚里的叶菜一般比露天的卖相好,同样品种价格能贵20%左右。
“谁能料到会今年这种情况,情况完全倒过来了。露天的叶菜价格卖得更高。”何社长说,大棚盖好了,透明薄膜也不是想拆就能拆,一拆一盖每个大棚要三四千元的成本。
”我们从事农业的,大部分要看天吃饭,希望下个月日子能好一点。”何社长说,他们也在积极想办法。
在合作社的每块叶菜基地前面,都流淌着一条水渠,这些是从附近大河里抽上来的,每天要保持一定水位。
“我们用土方法补水,有点像敷面膜。”何社长说,往年这个时候,一块基地一个星期补一次水就够了,现在一天至少补一次。从每天晚上六点钟开始,工人们一直到忙到晚上十点半。“太早补水,土表温度太高会把叶苗烧伤烂根。”
由于缺少雨水补给,麟海蔬果基地周围几条小河的水都枯竭了。何社长又下了决心,投入20多万元,进行了70多个大棚的滴灌设备改造,那种悬在上头的全自动喷洒,可以更均匀,更省水,也可替代现在最紧缺的人工。
“总得想想办法咯。”三十出头的何麟海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