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7月31日讯水乡嘉兴,田野河网纵横,港浜星罗棋布,境内一马平川。
春种麦,夏弄稻,侍桑养猪过光景,曾是水乡人民千百年来的劳作方式和谋生手段。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供港猪”的政策利好影响,猪越养越多,最多时全市一年生猪饲养量达734万多头,占全省饲养量的19%,相当于344万嘉兴人每人养了两头猪,成为当地农民主要增收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庄慢慢变为臭气弥天的养猪村。
如何找回失衡的生态,让嘉兴重回“梦里水乡”?今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计划到2013年底生猪存栏量控制在200万头内,到2015年底控制在150万头内,结合“三改一拆”行动,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生猪存栏量较去年底减少近40万头。目前,全市已拆除违建猪舍340.19万平方米。其中,嘉兴最大的生猪养殖区——南湖区已拆除违建猪舍164万平方米,禁养区内八成违建猪舍已被拆除。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嘉兴南湖区,进村庄,走农家,实地探访。
人畜关系如何重塑
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结合“三改一拆”,拆除违建猪舍
时近中午,我们走进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大家围坐在养猪户徐锋家厅堂的饭桌前,举目望去,门前一片开阔,微风拂过,送来阵阵青草味。
“一个月前,我们家还在猪舍包围中。”今年44岁的徐锋用手画了一个圈说,他家房子周边搭建了一圈猪舍,只留一个口子进出。
如今,我们已难觅猪舍的影踪。只有墙角叠放的一堆猪饲料包装袋,仿佛述说着徐锋的养猪史。“猪舍加起来有850多平方米,一年出栏数超1000头。”徐锋养猪已有十几个年头,年成好时,一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徐锋没想到,他的养猪史会这样戛然而止。今年5月,徐锋家的违建猪舍被列入禁养区,必须拆除,政府扶持他转产转业。与徐锋一样,南湖区共有5475户养殖户被划入禁养区,涉及违建猪舍总面积158.16万平方米。
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今年上半年,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向省人大提出立法建议,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根据《决定》,嘉兴在全市设立了生猪禁养区:市级及以上河道两侧200米、区级河道两侧100米范围内,景区、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功能区)及周边500米范围内,省级以上公路两侧、铁路两侧、区级骨干公路两侧、城乡一体化新社区X规划点及周边100米范围内。
“设立禁养区,是因为环境已无法承受污染之重。”南湖区农经局局长朱银洲说,去年全区生猪存栏量60万头,1头猪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7个人的排泄量。
事实上,畜禽污染早已沿着密布的河网,扩散至整个嘉兴地区。有数据为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占嘉兴全市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0.9%和30.6%,其中猪粪尿达排放总量的70%。
开展违建猪舍专项清理行动以来,南湖区向全区党员干部、中心户、“两代表一委员”发出倡议,要求带头拆、率先拆,鼓励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大户主动拆。大桥镇由桥村党支部书记沈海华将自家11头带胎母猪寄养别处,第一时间带头拆除了258平方米违建猪舍,他说:“关键时刻,党员就该带头示范。”
南湖区农经局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全区禁养区内违建猪舍已拆除量占总量的77.9%,余新、凤桥、大桥3个镇的禁养区拆除比例达90%。
连日来,我们穿行在南湖乡间采访,禁养区的标识牌不时映入眼帘,随着挖掘机挥舞的长臂,连片的违建猪舍应声倒下,扬起尘土。更有许多违建猪舍早被夷为平地,复垦后,农民已种上了毛豆、番薯等农作物,昔日浓烈的猪粪臭也淡了许多。
“拆出来的不只是空间,还有美丽乡村。”新丰镇党委书记陈新华拿出一份最新的《水环境质量月报》,显示新丰监测点白马水泥厂断面水质同比有了较大幅度好转。更令他欣喜的是,许多农民拆掉违建猪舍后,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扮美庭院。竹林村养猪户周根荣家的院子里已栽上了梨树、桂花树,“今后可以不闻猪粪臭,只闻桂花香了。”周根荣乐呵呵地说。
转产转业出路在哪
出台政策鼓励猪农转产转业,同时免费培训猪农在家门口就业
天蒙蒙亮,42岁的张利群招呼上8名帮工,一头钻进自家门前的蔬菜大棚。不一会,一篮篮翠绿的生瓜被采摘出来,过秤、装车,销售一空。
“一亩地有个七八千元的收入不成问题。”张利群皮肤黝黑,家住新丰镇栖凰埭村。这个村庄曾因村美水清,而有凤凰来栖的美丽传说。
传说却不再。近20年来,村里的猪越养越多,家家户户搭起违建猪舍,张利群也随大流养起了猪,最多时养了12头母猪。
猪粪味也越来越浓,河水也不复往昔清澈。“养猪有污染,市场风险也大,不是长久之计。”精明的张利群有了转产的想法,并租了几亩地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今年,她将违建猪舍一拆,便全身心扑在大棚上。
张利群敢于大胆创业,因为有一个“后援团”。“农民想转业,我们推一把。”陈新华说,村里为张利群流转了70多亩土地,并帮她注册成立了新丰镇第一个家庭农场。
“我是董事长,老公是总经理,我抓生产,他管销售。”张利群打趣说,今年农场凭借农产品的好品质,成为两个食堂和配菜中心的供货商,一年毛收入起码有三四十万元。
拆了猪棚建大棚,想搞效益农业的养猪户不少。为此,南湖区力推“万元千斤”模式,“通过水旱轮作、大棚种植,1亩地年产出效益达1万元以上,产粮1000斤以上。”朱银洲说,他们已发放5000多册技术手册,推广“大棚生姜—水稻”、“大棚西甜瓜—水稻”等15种生态高效农业,每本手册上都附有典型农户及技术专家的联系方式。
辅导农民转产转业不只是纸上谈兵。今年以来,新丰镇成人技术学校开出了多期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班,场场爆满。此外,大桥镇、余新镇、凤桥镇、七星镇等地的成人技术学校也纷纷推出果树种植、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以确保每户希望转产转业的养猪户都可获得免费培训。
晚7时,走进栖凰埭村村委会活动室,但见80多名养猪户正在参加中式面点培训。揉面、做包子、蒸包子……面点师傅手把手传授,养了10多年猪的高丽珍学得格外认真。“培训班办到家门口,方便我们来学技术。”她说,面点技术挺适合自己,准备明年开一家早点店。
养猪户的每个转产转业心愿,都会被聆听。在竹林村村委会办事大厅的墙上,张贴着一张转产转业调查汇总表。沈小妹,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水果种植;曹才根,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水产养殖;陈福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全村906户养猪户的转产方向都被一一标注清楚,并依此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
“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养猪户转产转业的成功率。”南湖区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说,经调查摸底,禁养区共有养猪户5475户,生猪养殖人员7376人,劳动年龄段内的有5160人,截至7月底,已就业的有3554人,其中未就业的人员中希望继续从事一产的有1093人,希望在二三产就业或创业的有513人。
养猪户想进企业上班,也不成问题。在新丰镇,每个星期都会举办一次主要针对养猪户就业的招聘会,累计提供760余个岗位,企业录用270多人。据统计,南湖区193家企业推出了2845个工作岗位,通过区、镇、村三级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发布,供养猪户挑选就业。“招聘会办到家门口,真方便。”永丰村的养猪户王建强已成了上班族,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
减量提质任重道远
引导龙头企业走品牌之路,同时探索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周边猪农致富
一间养有220头肉猪的屋子,一定臭不可闻吗?答案是,不一定。
嘉兴敦好牧业公司就做到了。走进这家位于南湖区余新镇明星村的农业企业,我们跟随总经理陈晓栋走进生态养殖区的猪舍,进门处的一台水帘空调,透来一阵凉意,却几乎闻不到猪粪味。
“秘密就在猪舍的构造上,我们采用了美国的养猪技术。”陈晓栋解释说,他们引进了美国一家公司的水泡粪治污技术和生物发酵床治污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让猪住在二楼,其粪便通过楼板缝隙渗下,聚集后进行生物发酵,再进入污水处理池,最终变成有机肥及沼液肥,实现零排放。
眼下,敦好公司已建了16幢这样的生态猪舍,存栏4000头。喂食有自动投料机,也不用清理猪粪,4000头猪仅需一名管理员,着实让人惊讶。
更值得一提的是,敦好公司配置了农业生态种植区,猪粪变成的有机肥用在种植绿芦笋等瓜果蔬菜上,而芦笋老茎叶又可变成喂养生猪的青饲料,一条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链被打通。“我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可以处理150吨沼液,可还田2000余亩。”陈晓栋说,该循环项目也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我省首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品牌也是减量提质的一大利器。”嘉兴五丰牧业公司总经理蔡丽阳带我们去看他的黑梅猪,这种猪肉卖60元一公斤,比普通猪肉贵一倍多。眼下,五丰公司已在嘉兴市区的高档社区周边开出8家专卖店,并进军“一号店”电子商务,试水网上卖肉。
蔡丽阳的父辈就养猪,当初也是村里的大户。蔡丽阳并不想走低、小、散的养殖老路,他的目标直指生态、品牌。为此,他与中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通过种植狐尾藻来消纳沼液,并用狐尾藻打浆发酵喂猪,不仅节约饲料成本,猪肉也更生态,口感好,在嘉兴当地已打响名气。公司还带动周边近百户养猪户加入合作社,统一饲养标准,共走品牌之路。
除拆除禁养区内的违建猪舍外,全区还有130万平方米的猪舍位于限养区内,如何解决这些养猪户的“低、小、散”问题,做好限养区的减量提质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成首选。近年来,南湖区针对广大散户推出了“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即: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配套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堆积池,今年以来更是针对沼液和病死猪,加大整治力度,不断规范猪农的养殖行为。
如今,每天有27辆槽罐车、6艘运输船不停穿梭于南湖区各个养猪大村收集沼液。陆路不便、水路畅通的,用船只装运收集;沼液储存池远离村道的,用管道引到路边收集;养殖量大的牧业园区,专车早晚收集。
“限养区的生猪如何减量提质,还有许多文章要做。”朱银洲说,接下来,农经部门将采取信息化管理,对养猪户进行建档,严控存栏、出栏数,以匹配环境承载量。此外,区里还将探索散户集中养殖模式,并计划引进知名的猪肉深加工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养猪户减量提质,确保减量不减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