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1日讯"为艺术战”,是上世纪20年代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首任院长林风眠向全国美术界发出的中国艺术改良口号。今天,以“为艺术战”命名的一场浙江美术馆藏品展在杭开幕,展出馆藏作品200件。
展出作品均征集自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海内外美术名家。展馆中有一张宋忠元的代表作品《闲庭消夏》,宋忠元是“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这是他临终前两个月特意挑选出的作品,交待夫人杜曼华教授捐给浙江美术馆参加本次展览。绍兴人董希文是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他早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在这次展览中,就有一张董希文家属捐赠的素描作品《开国大典》。
这是一场大师云集的展览,可圈可点的精品有很多。林风眠的《燕妮》静静地陈列在橱窗内,这是林风眠为学生吴冠中与朱碧琴新婚而作的,双燕于紫藤丛中呢喃细语,洋溢出热烈、憧憬、抒情及淡淡的喜悦,营造了一个和谐而美、绚丽浪漫而宁静的世界。
朱德群的《怀乡》色彩瑰丽,内涵丰富,充满想象力,仿佛是一首色彩写成的诗。方增先的《夏日》在“浙派人物画”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加强了线条、块面的对比和明暗的构成。
展出的赵宗藻作品《四季春》还有一段故事。创作这件作品最困难之处在于构思,《四季春》从1958年开始创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成。当时为了体现农村的技术革新,赵宗藻下乡多次,但都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素材,偶然,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年养蚕12次”的新闻,突然就来了灵感:全年都在养蚕,那不是“四季如春”吗?他把养蚕的过程和一年四季的景色融入到同一张画里,于是便有了这幅作品。
木刻作品占了此次展览的相当一部分。张漾兮于1956年创作的《送饭到田间》,吸取了汉代画像砖的特点,通过对民间文化符号的运用传递出纯厚的东方审美情趣,背景画面大块留白,人物外形以刀的摇刻形成细碎残缺的刻痕,似有画像石般的趣味却不露痕迹。
力群的木刻作品《饮》,刻画了一位山西老乡在农活之余双手举起坛子畅饮,手臂紧缩的肌肉以及厚实的背部,反映出强健有力的体魄,当时解放区中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气质跃然而出。
《豆选》是彦涵“解放区木刻”中最为经典的一幅作品,取材于河北获鹿县大河村的“土改”运动,当时农民普遍存在不识字的现象,于是有了“豆选”这种在被选举人身后放个碗,让选举人在碗里丢豆子的原始方式所进行的民主选举。彦涵在画面中安排了一个妇女弯下身去捡起一颗掉落在地上的豆子,由此看出农民对于民主权利的珍视。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4日。
- 纪念嘉兴撤地建市30周年图片展昨开展
- 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在杭州江南文学会馆开幕
- 西泠春拍今预展 收藏家追捧“绍兴遗风”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排定下半年展览活动 邀你看艺术
- 浙江首次发现恐龙头骨尾锤骨 复原装架后在杭州展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