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2日讯3年前,肩负着青海人民的期盼和浙江人民的重托,我省首批24名援青干部踏上海西州的热土,走进巍巍昆仑,经受高原高寒、缺氧、干燥与饮食不适等种种考验。3年后的今天,这里处处可见浙江元素:孩子们走进了明亮宽敞的教室,牧民们搬进了漂亮舒适的新房,荒野里建起了幢幢高大的厂房,老百姓享受到了完善贴心的医疗服务……广大援青干部高质量完成援建项目、产业招商和人才智力援助,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援建的第一天起,我省援青干部便坚定这一信念,民生援助、产业援助、人才援助和科技援助等一系列项目陆续上马,走出一条项目援建新模式。德令哈一中是海西州德令哈市最好的全日制中学,但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缺少音乐、体育教学器材。我省援青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定援助100万元,用于购置音体美器材和教学电脑。现在,学校组建了乐队、合唱团、舞蹈队,还组织起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等,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荣誉意识。
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海西州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缺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鉴于此,我省援青指挥部把智力援助作为突破口。3年来,通过安排海西州干部人才、紧缺专业人才赴浙进修以及远程教学等方式,先后援助培训人员8500余人,安排赴浙江培训、挂职和进修2450人,提升海西州的“软实力”。“培训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更使我们增强了建设新海西的信心。”一位接受培训的海西州干部感言。与此同时,我省援青干部组织医疗、教育、农业、科技等专家深入海西州各地服务。
深入格尔木市走访企业时,我省援青干部发现当地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化肥废料处理。如果在格尔木建立硝酸钾产业,就可以极大推动当地化肥产业实现绿色循环生产。于是,援青干部们请教专家论证格尔木硝酸钾项目的可行性,终于让项目看到曙光:我省投资资金4.8亿元,格尔木市政府拨款400万元,逐渐引导当地化工企业完成2.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化肥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不仅要帮助援建,更要为海西州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省首批援青干部、援青指挥部指挥长张明说。
3年来,我省安排援建资金2.664亿元,援青干部募集资金4226万元;组织实施物质类项目80个,其中基本建设类55个,有43个项目已交付使用,年内交付项目10个;引进浙商签约项目33个,签约投资金额121亿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