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日报讯一座崭新的水泥桥,横架在龙游官潭村高排坞电站引水渠上,桥的那头是许云和等8户村民的家。“小桥流水人家”,村民终于如愿住进了这幅期待已久的“田园诗画”。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修建高排坞电站,许云和、许卸炳、许荣祥、许荣德等8户人家,生生被电站12米宽的水渠划到了一边。当时规划为8户人家造一座桥方便进出,但渠中央刚修了一个桥墩就提前通水,工程于是停止了。
30多年来,村民只能望“墩”兴叹。所幸,在下游的渠上建有一座小桥,村民至少能绕行出入。但通往小桥的,仅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小泥道,仅容独轮手推车出入,后来村民进行拓宽,总算能让电动三轮车小心翼翼地通过。
“我造这房子的砖头和材料,全都是用独轮手推车,一车一车拉进来的。”许云和指着自家三层楼的房子说,大家曾想过集体凑钱造桥,但因为各家条件不同最后没有实现。2004年开始,8户村民先后三次向村里申请造桥修路,因村集体资金困难等各种原因,也不了了之。
去年,龙游县农开办的陈雪峰作为农村“两富”指导员派驻到官潭村,走访中了解到8户村民30多年的造桥夙愿后,积极帮忙筹措资金,同时规划把通向新桥的120多米泥道也浇成水泥路。
开工的那一天,村民们无比兴奋,4户人家自发买来鞭炮燃放庆祝;村民许敏主动把自家门前的二十多根毛竹砍了,让地建桥;许云和则一有空,就帮忙清理泥料。如今,8户村民有了自己的“专属”小桥,可以开着私家车,直达家门口了。
不过,8户村民现在还有一个闹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桥名。连心桥、便民桥、幸福桥或者其他,大家一直商定不下。
- 兰溪“两富”指导员给农村带来新气象
- 余姚谢家路村:党旗引领幸福路 打造两富新农村
- 婺城区建立“三制度一办法”促进农村“两富”指导工作长效发展
- 婺城难题集中“会诊” 为农村两富发展出谋划策
- 千名局级指导员下农村 义乌争当“两富”建设排头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