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日趋薄弱,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愈演愈烈,而“机器换人”的热潮则让政府和企业思路一新。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机器换人”工作相关部署,积极以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改造为抓手,多举措助力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掀起技术改造热潮
一座占地15平方米的像小房子一样的机器,圆钢从这头缓缓进去,出来就成为一个个精准的气门弹簧座产品。这是浙江黎明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启用的冷镦成型生产线。“改造生产线后,生产效率起码提高了10倍。”浙江黎明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办公室王主任告诉记者,以前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一个气门弹簧座,要经回火、冲床、液压等十几道工序,一道工序至少要一个工人,一天也只能做几千个产品。而新生产线一分钟就可造出100个标准产品,只需要一个工人看管机器。
据介绍,这条冷镦成型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是目前国内生产该类产品最先进的设备。为提高气门锁片生产效率,该公司又采用国产设备自主研发了锁片自动冲压生产线,两项技术改造项目,5条生产线共投资5000多万元。
尽管技术改造投入巨大,但受益也良多。王主任说,平均每条生产线节能10%、提高优质品率15%以上、节省50%以上的人工,除了节省成本,尤为突出的是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公司产值直接增长50%。
浙江黎明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发生的变化,只是我市企业“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
我市的岱美汽车零部件公司、海山密封材料有限公司等汽配企业,已广泛使用“机器人焊接手”,一台设备可抵5~6名焊接熟练工,提高了焊接精准度,整个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在水产加工行业,贻贝脱壳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贻贝用手工剥壳的落后历史,实现了贻贝加工从清洗蒸煮、贻贝壳粉碎、贻贝卤汁回收一条龙生产。目前嵊泗县共有该种规格不等的生产线12条,全部技改资金投入三千多万元,加工能力提高1倍以上,按每台生产线替代人工200人计,可减少用工2000人以上。
“机器换人”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大
“机器换人”撬动了我市工业提档升级,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据了解,我市、县(区)两级财政在工业资金安排中均出台相关支持企业“机器换人”政策条款。普陀区针对企业“机器换人”在传统技改贴息3%基础上提高到5%;岱山县为推进“机器换人”工作,提高了工业资金规模,将每年500万元工业资金规模调整到每年1100万元,对企业整条流水线改造补助上升到10%,对“机器换人”纯设备补助提高至设备款的20%;市级资金也将工业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倾向“机器换人”项目。
市经信委产业投资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在重点引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时,强化项目投资,特别注重设备装备占投资比例,在源头上把好关,全面提高新落户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水平。
今年以来,市经信委先后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6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研究所对接洽谈,为全市“机器换人”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载体和平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