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5日讯 磐安县胡宅乡杨树坞村的村民从小就听老人讲过抗旱的故事:1969年大旱的时候,孩子们坐在井底,等水冒上来,打满一桶后,就提给等在井口的母亲。
今年,干旱再次降临到这个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村。一周前,村里唯一一口水井已经冒不出水来。在附近的小店里,饮料矿泉水都成了抢手货。
农田里看不到灌溉过的痕迹。一路上,炙热的阳光烤着干枯的玉米梗,被晒枯的茶树散落在山路上。村主任张森涛说,旱情发生后,全村280多亩茶山将近三分之一已经干枯。
村民们把干枯的玉米秸秆铺在茶树上,以保住剩下的茶园。为了防止山火,他们还把路边的杂草尽可能除干净。
除了抢救农作物,当务之急还要解决村里的饮用水。在两公里以外的山边,还有一口泉眼,泉水只有筷子粗细。一位放羊的老人说:“每天凌晨3点,就有人到那里打水。为了一桶水,大家都要排队,已经好多天了。”
村民说,接满一桶水,再挑回家中需要两个小时:“而且山路难走,一不小心,水桶就会打翻。”
8月8日下午6点,磐安县消防大队前来帮忙,他们驱车两个小时,送来两次12吨清水。截止发稿时,村主任张森涛告诉我们,消防大队又送来过一次清水。这样,村里近半月的饮水困难算是暂时解决了。“镇上还派人,化验了那口山泉,要是没问题就在这里挖一口井,将水源引到村里,作为应急水源。”
另一个高山村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上黄村同样旱情严重,200亩吊瓜基本绝收,其余农作物80%绝收。
面对旱情,村民们自觉组成了“找水队”。队员背着小锄头、钩刀,沿着山路一路找去。最终,在离村一公里以外的水田里,队员们找到了一个还有存水的水潭。在距离山村3公里以外的锣花坑,队员们找到了一个泉眼。在离村子4公里以外的一个地方,找到了能供全村饮用的新水源地。
眼下,锣花坑的水已被抽到村口的山塘。村长王泽民说,再过四五天,山塘水满了,全村人的饮水可以暂时解决。
“4公里以外的新水源地正在开路,连带安装水管,大概需要十天左右。”王泽民说:“那里的水引过来,即使再遇到这样的干旱天,也不会闹水荒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