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9日讯 岱山海盐,因“洁白、粒细、鲜嫩、营养”,素有“贡盐”之美誉,在浙、沪一带颇受消费者青睐,产量更是占据了全省原盐产量的70%以上,去年4月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
如今,这一特色产品,正在失去原有的“光环”:制盐工艺停滞不前,盐田面积萎缩,盐民数量日趋减少。
如何破解盐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守护古老盐业?
技术革新能否更上一层楼?
在省内,仍在大规模晒盐的只有岱山县。面对岱山盐业旺产背后的隐忧,不妨先从制盐工艺上找找方法。
自古以来,岱山县的制盐工艺经历了烧煮、板晒、滩晒三次革新,但依旧未能改变盐民手推肩挑这一辛苦作业方式。相比之下,北方盐场已实现长期结晶机械化生产,盐民一年只收两次盐,人均年产量高达五六百吨。
那么,岱山县可否现学照搬,引入机械化生产?
岱山县盐业局副局长余国定否定了这一说法:“岱山天气三晴两雨,海盐生产适宜采用短期结晶生产工艺,两天收一次盐,这与北方气候干旱、晴雨明显的气象特征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让我们看到了盐业复兴的苗头,那就是用海水淡化浓缩水制盐。“海水淡化以后的浓缩水浓度是普通海水的1倍,能较好地缩短传统晒盐周期,减轻盐民劳动强度,提高亩产值,促进盐民增收。”余国定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同样是利用海水淡化浓缩水制盐,日本采用的离子膜法电渗析浓缩海水真空制盐工艺,可将卤水浓度提升至20波美度,遥遥领先于现今国内最高只能将卤水浓度提升至10波美度的制作工艺。因此,在海水淡化浓缩水制盐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精细化生产的破茧之路
如何将岱山海盐做精、做细、做好,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动脑筋。绿海制盐成立于2004年,是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除了承担传统的原盐加工、销售业务外,还试图对岱山海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走高精专路线,做大盐产业。
2008年,该公司率先在岱南盐场南浦基地承包了55亩盐田作为其绿色日晒自然盐的试验基地,通过对盐田进行技术改造,开发了冲淋化卤、管道输卤、日晒结晶、机械收盐、盐浆泵输盐、机械捆盐的原盐重结晶新工艺,既减轻盐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收盐效率。
这种“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为盐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化掉的卤水,直接抽到结晶池里晒盐,基地的盐田亩产量是普通盐场的15倍,盐民增收1万元/年。”绿海制盐总经理助理林福亮说。
为提高全县盐民晒“好盐”的积极性,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从2011年年底起试行对符合绿色自然原料盐标准的海盐,给予每吨价外补助,并设立产品质量奖,奖给一级盐产出比例高、产量大的盐场。
如今,绿海制盐每年在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占到了其销售额的3%~4%,这些年来,除了生产绿色日晒自然盐,还相继开发出了添加各种微量元素的多品种盐,以及多种洗化盐和海洋调味品,市场反响良好。以其中一款香薰沐浴盐乳为例,今年上半年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已达150万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大自然中,盐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其市场价值并不高。唯有将它做成精品,才能提升产业效益,带动盐民增收。”林福亮举例说,现今市场上已有以盐为原料制作的工艺品,如盐雕、盐灯等,这些产品附加值高,是盐业发展中可供探索的一条途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