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路138号浙江美术馆:省文史馆60年书画展
南山路218号美院展览馆:王伯敏书画展,昨天同时开展
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昨天,2013年8月20号,酷热已久的杭州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正常天气,南山路南端游人依旧来来往往。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条平常的街道,在相距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却汇聚了一大批当今浙江的顶尖文化人。
他们为了两个展览而来:
在南山路138号的浙江美术馆内,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主题画展——“崇文尚德一甲子”昨天开展;
在南山路218号中国美院展览馆内,“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也悄然开展。
在过去的60年里,浙江省文史馆将一大批浙江社会贤达收至麾下,最有名的,当属本报《全民阅读周刊》(见钱江晚报2013年4月28日D1~D3)曾专期报道过的马一浮,昨天,他的外孙女专程从合肥过来,捐赠了马老一大批珍贵书札,让展览的档次陡然上升。文史馆的现任馆员也都是当代书画名家,他们三三两两走在展厅里,让这次聚会,文意盎然。
上过本报《文脉——浙江文化名人访谈录》的王伯敏老人(见钱江晚报2012年8月3日D1~D3),在他90岁的时候,低调地开了他人生第一个个展,尽管老人年事已高,没能亲自出席开幕式,但他在当今书画界、美术史界的超然地位,还是受到一众书画家的真心追捧。
王伯敏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1924年生,浙江台州人,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
王伯敏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他所撰写的《中国美术通史》等六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全国美协推其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并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这个展览的名字,刚好点出了建立文史馆的意义:崇文尚德。
过去有太学,尊师选贤,设三老五更之位,为的是敬老崇文,礼贤敬士。1953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文史研究机构,成立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副馆长、馆员由省长聘请,受聘者也是当时的社会贤达、文人士子,因此,文史馆历来都是名人馆、贤达馆。
昨日上午,一场名为“人文正脉”的王伯敏书画展,在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低调开幕,跟别的画展相比,这个展览的开幕式并不隆重。
这跟王伯敏低调的作派一脉相承:老先生今年90岁了,这次却是他的首个正式个展。而且,这场画展鲜有宣传,连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博也是在当天上午才正式发布了展览信息。
“王老亲自叮嘱展览要从简、低调。”他的学生陆一飞告诉记者,王伯敏最近身体不是很好,所以没有来到现场。
若你对书画有所了解,肯定会知道王伯敏的名字。他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当代难得的“通儒”,不仅研究美术史鼎鼎大名,书画、诗词也有很深的造诣。
一年前,本报《文脉——浙江文化名人访谈录》曾采访过王伯敏。当时老人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有些健忘,双耳已几乎失聪,在他自己命名的“半唐斋”里,他和本报记者以“半笔谈”的方式聊了1小时9分41秒。
这次展览精选了王伯敏历年来的30多张代表作,有寻丈巨制,也有咫尺小品,如《富春山色》、《蜀山香溪》、《春水船如天上坐》等,都是从100多张精品中层层筛选所得。
虽然没有开幕式,昨天的现场仍然大腕云集,记者在人群中看到吴山明、许江等艺术界名人,王伯敏的学生也几乎全部到场。长子王大川、长孙王赓也出席了展览。
当天,王赓大概是全场最为忙碌的一个,除了招呼前来参观的嘉宾外,还要讲解、协调现场出现的各种状况。
最为难得的是,王伯敏、王大川、王赓祖孙三代一脉相传,均与书画结缘。
长子王大川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现为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谈起画画,他很庆幸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得以经常看到陆俨少等前辈的画作,聆听大师的教诲。
而长孙王赓,从美院毕业后就当起了职业画家。王赓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经常告诉他的“用心”二字,“把中国的文脉牢记在心里。”
作为80后的王赓,作品中更多的带有实验性想法的东西,他的画里,常常可见80后童年的动漫元素,“而我父亲、爷爷他们的作品偏向传统更多。”
偶尔闲下来的时光,他们也会合作一把。最近一次三人画画,是去年过年的时候。
“刚好是龙年,我画了一条龙,我爸爸题跋,我爷爷就在旁边加上几朵云。爷爷画到起兴时,偶尔还会哼上一小段小曲。”王赓说。
美院美术馆门外,还贴出了两个同属这一系列展览的海报,一个是“王伯敏九十日课展”,将于9月21日至27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藏品陈列馆西厅展出;9月21日至10月7日,还将在恒庐美术馆举办“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赓画展”,这也是祖孙三人第一次在展览上同时呈现作品。
国学大师马一浮、墨子专家王驾吾、书法家郭仲选、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篆刻家叶一苇……这一连串名字集体出现在一个馆里,你便能想象它有多牛。
这个馆,就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今年,它60岁了。
昨天,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主题画展——“崇文尚德一甲子”,在浙江省美术馆举行。其中,首任馆长马一浮的弥甥丁敬涵女士,还捐赠了马老的诗稿和书法作品。昨天,这位82岁的老人也来了。
翻开浙江省文史研究馆60年的阵容,381位馆员中,既有清末举人、秀才、翰林,辛亥志士,更多的则是史学家、文字学家、音韵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学家、画家等。历任馆长马一浮、王驾吾、郭仲选之外,馆员卡司也很华丽,有被誉为“中国梵高”的画家沙耆、“最后的文人画家”吴藕汀、当代书法界的“隶王”沈定庵等等。
翻开浙江文史研究馆的历史,便如同在翻看近当代浙江文化传承的脉络。
如今单位招人,35岁的杠杠,已经是上上线了,文史馆则相反——“老”,是它的特点。这个老,不单是指崇文尚德的长者,更是学识和艺术上的高度。
现任馆长、画家梁平波告诉记者,现任的馆员基本都在50岁以上,个别40多岁,但是,“最起码在浙江省某个领域是领军人物,才可能进入。”
现场,记者便看到好多馆员,像油画家潘鸿海,山水画名家卓鹤君,都是如今美术界响当当的名家。而本报《文脉》专题也曾报道过不少馆员的故事,比如赵延年、陆光正等。
马一浮的弥甥丁敬涵,也是今年增加的新馆员。记者今年已是第二次见老人了,4月份,她来浙江大学,参加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每一次从合肥来杭州,她总习惯“携家带口”,住在杭州的表妹一家人,还有弟弟,都要齐齐叫上,这一回,还在放暑假的外孙女,也当起了贴身“翻译”。现场,在杭州的马家第三、四、五代人聚在一起,亲切地谈论他们儿时的记忆,场面温馨动人。
不过,第五代后人樊萃文谈起马一浮,却有点儿脸红,“有点儿深奥”,这位读建筑专业的理科生笑着说。比如马老给浙江大学写的那首被称为史上最难懂的校歌,“我听了好多遍,好听,词美,但是看不太懂……”
- 崇文尚德 守望家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六十年
- 杭州一文史学者发现一幅流失海外的古画
- 2013年度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 杭州文史研究会将通过专题再度解密历史上的杭州
-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出版发行 文史价值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