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2010年5月,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部署一声令下,嘉兴迅速行动。一个月后,由祁海龙、陈胜、董郁祥、江龙堂、唐海滨、王文平、章虹、许建华、付翔、赵北京10名援疆干部,以及朱玲、沈育昌和韩炳江、蔡林翔为援疆教师、医生领队组成的第七批43名援疆干部人才先后从嘉兴出发,跨越千山万水,赶赴新疆沙雅。离开江南的故土,奔赴漠北的荒滩,打点在行囊里的,是500多万南湖儿女的殷殷重托、沙雅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对口援助的热血豪情。
3年多时间倏忽而过。边疆苦寒艰辛的日子难以尽数,他们却创下嘉兴市援疆工作多个之最:派出人员最多、援疆力度最大、援助领域最全、受惠群众最广。晒黑了脸庞,鬓染了风霜,而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足以告慰辛劳:3年投入援疆资金2.9亿元,实施援助项目36个,在沙雅建起供水、学校、医院、民居等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项目,引进多个富民强县的产业项目,更把先进理念和致富本领长留沙雅。
如今,这些圆满完成援疆任务的“新沙雅人”即将踏上归程。难以割舍啊,这挥洒激情与汗水的第二故乡!沙雅26万干部群众更难舍“新沙雅人”送来的大爱真情,难忘他们弘扬的红船精神。在沙雅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嘉兴建造”遍布城乡,长久造福于民,像沙漠上屹立不倒的胡杨,像戈壁上绚丽多姿的红柳,像红船精神的座座丰碑……
题记:在最干旱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着一种最坚毅顽强的树——胡杨。它们耐寒、耐旱、耐盐碱,以惊人毅力将根系扎进最深的沙层,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风沙、守护绿洲。它们被称为“戈壁之魂”。
科学援疆,民生为本。2010年6月一到沙雅,嘉兴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祁海龙就为3年援疆工作定下了“群众路线”基本方针:“援疆资金有限,我们要精心挑选雪中送炭的项目、群众最热盼的项目、惠及面广且受益期长的项目来做!”
于是,援疆干部们像胡杨一样扎根沙雅,把调研重点放在基层,从老百姓需求中寻找项目,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中筛选项目,从各界呼声中选择项目……如今3年已过,沙雅百姓欣喜地看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变化:祖祖辈辈饮水难,如今喝上了甜水;告别破旧的土坯房,搬进漂亮的新居;土坯房卫生院成为历史,崭新的医务楼取而代之;农村娃如今也能享受城里的教育环境……而这一切,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嘉兴建造”!
沙雅“改水记”:
汩汩甘泉水,滴滴嘉兴情
水乡嘉兴,因水而兴;在沙漠绿洲沙雅,水更是生命之源。嘉兴新一轮援疆,就从一场惠及千家万户的“改水记”开始。
2010年6月刚到沙雅,绷紧了“民生”这根弦的嘉兴援疆干部们就发现了沙雅最大的民生难题——饮水难。到沙雅第一天,刚安顿下来,喝上第一口水,大家就发觉沙雅的水有点苦、有点咸。通过走访了解到,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上地下水超采,造成水量剧减、水质恶化,沙雅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喝的都是矿化度超标的苦咸水。结石类疾病在沙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小孩子都是“开口黄”。
“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病’。”嘉兴援疆指挥部提出改水的想法后,沙雅干部说,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人大代表年年痛心疾呼,但他们感到“有心无力”。此前,他们曾在各个乡镇设立小水厂,但水量不足、“供供停停”,水质也差;很多老百姓不得已只能在院子里打井,但浅层井抽出来的还是苦咸水。“要彻底解决,谈何容易?”沙雅80%土地是沙漠,到哪里找好的水源?26万人口全面改水,这么多钱从哪里来?
“要做就做群众最热盼的项目!”这批来自江南的干部犯起了拗劲,决定就从这块“硬骨头”啃起。他们多次调研、走访、座谈,论证各种治水方案。他们请来自治区水利勘测部门,对沙雅水资源进行再次摸底,终于在县城北部的渭干河老河床下选定一处绝佳水源。这里水资源丰富,且每年有天山大量融水补给。
水源找到了,最难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援疆资金安排2000万元,国家补助3000万元,仍有1亿元的资金缺口。“那就学习浙江人从市场找钱的办法吧。”在安排沙雅干部到嘉兴水务集团考察后,嘉兴援疆指挥部又协助沙雅组建起兴雅水务集团。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手段,项目资金很快就有了着落。“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沙雅县水利局副局长吴伟东说,以2000万元援疆资金撬动1.5亿元大项目,这样的“嘉兴模式”对沙雅很多干部来说都是一场头脑风暴!据了解,受此启发,兴雅水务集团目前正通过融资做城市排水项目——嘉兴理念在沙雅悄然扎根。
有感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路的局限性,嘉兴干部又创造性地把“城乡一体化”的嘉兴经验引入沙雅,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的清晰思路,彻底解决沙雅百姓的饮水难题。“在援疆中弘扬红船精神,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首创精神,为当地引入先进的理念!”祁海龙说。
2010年9月1日,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专程来到沙雅,宣布沙雅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开工。历经3年建设,就在上个月底,水厂两期工程全部竣工。这座“高标准、安全可靠、花园式”的现代化水厂,成为整个南疆第一个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示范项目,23眼井年供水能力可达到2000万立方米,水质完全符合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这样的县级城乡水厂在全新疆也是数一数二的!”从头到尾参与这个项目的吴伟东说,这是他20多年水利工作中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的工程。
沙雅18万农牧民,从此彻底告别祖祖辈辈喝苦咸水的历史,喝上了干净安全的“放心水”。“以前我们年年提建议,得到的答复不是‘再缓缓’,就是‘没资金’。”海楼乡人大代表苏来曼·西热甫激动地说,“嘉兴干部来了,帮我们解决了多年的老大难。”
“太感谢你们了!”当记者近日造访沙雅县海楼乡时,雅森·库尔班大叔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他家小院,拿出馕、瓜果款待我们。他从葡萄架下的水龙头接了一碗水递过来:“你尝尝,现在都是甘甜的清水!”而就在几米开外,就是他家以前打的浅井,抽上来的水又苦又咸。一苦一甜,映照着援疆干部给沙雅百姓带来的可喜变化。
“汩汩甘泉水,滴滴嘉兴情。浓浓援疆意,清新大漠风。”在县城北郊新的城乡水厂院墙上,一排鲜红大字格外醒目,镌刻着沙雅百姓饮水思源的浓厚情谊。
项目惠民生:
浓浓援疆意,清新大漠风
“扎根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设群众最热盼的项目。”当这样的民生承诺化作实际行动,这种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还体现在沙雅群众就医、住房、用电、上学等方方面面。
在努尔巴格乡卫生院,村民陈海铃在整洁明亮的病房内照料着4岁的儿子。“现在乡卫生院条件这么好,有个什么头疼脑热来这里看,方便多了!”她告诉记者,以前乡亲们生病都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医院。有一次儿子半夜发烧,一时找不到车,她急得直掉泪。
努尔巴格乡卫生院院长杨成荣说,沙雅很多乡卫生院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院条件极差,土坯房四面漏风,缺医少药设备差,留不住医技人员,乡亲们大病小病都往县医院跑。最远的哈德墩镇距沙雅180公里,要开越野车穿越沙漠胡杨林,开五六个小时才能到,急病也常被耽搁了。
“嘉兴建的新卫生院,跟以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成荣说,现在有崭新的医务楼,有完善的取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有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医务人员安心工作了,病患从每年300多人增加到1500多人。而像这样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嘉兴一共援建了5所。
嘉兴全资建设的4000多平方米医技综合大楼,也使沙雅维吾尔医医院旧貌换新颜。很难想象,过去这家医院的B超室、心电图室、中草药房、制剂室都挤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而门诊、住院病人也都挤在一块儿。“以前由于检查项目过于集中,有时病人要排上两三天的队。”该院副院长买买提·依明说,为此医院不得已只能经常把病人往外“推”。新大楼去年3月投入使用后,医院条件大为改善,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疆最好的县级维吾尔医医院。“医护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年看病的人数预计增长60%以上。”他兴奋地说。
在海楼乡阿合拜勒大队,记者看到沙雅百姓住房条件的可喜改善。漂亮的民居整齐排列,对开大门上装饰着特色图案,庭院葡萄架下瓜果飘香,好一派新疆田园风情!“几年前,多数农民还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又小又破。”海楼乡人大主席居来提·肉孜告诉记者,嘉兴援疆的富民安居工程对每户建房补助1万元,帮助农民盖起了新房。据了解,3年间,嘉兴共安排援疆资金1.2亿元,帮12000户农民住进了敞亮整洁的新家。
在英买力镇,嘉兴建起富民安居示范小区“嘉兴新村”,居住区、养殖区、种植区实行“三分离”,天然气入户,供暖、供排水实现“三集中”,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建造标准是20年内不落后;嘉兴援疆实施的“村舍光明”工程,让偏远地区的551户农牧民告别了油灯照明的历史,迎来电力光明……
只有像胡杨一样扎根最深的沙层,才能撒下最清凉的浓阴。在大漠深处,在边陲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扎实的投入和更艰苦的付出。水厂、民居、医院、学校……这些有形的“嘉兴建造”牢牢扎根于沙雅土地,嘉兴浓浓的援疆情谊也种在了无数沙雅百姓的心田。援疆干部即将离开沙雅,而红船精神却如胡杨,在戈壁荒滩上深深扎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