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一台配置简单的二手电脑,一个几百元的群发器,几张银行卡、手机卡和一只手机,区区千元成本,就可以在家中坐等“上钩”,而受害方往往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这就是电信(网络)诈骗。
被骗:中年人成受害主体
昨天,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今年1至7月,全市共发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00余起,损失金额1千余万元,发案数和损失价值较往年呈明显上升势头。
从受害人员的年龄及性别上看,20岁以下的占3.6%, 21岁-30岁的占19.6%, 31岁-40岁的占27.5%,41岁-50岁的占31.8%,51岁以上的占17.5%。其中,36岁至59岁之间的人员被诈骗的概率最高,占到全部的58%。
“这类人员平时忙于工作、生意或者闲置在家,防范意识不强,了解社会面过小,再加上有一定数量的存款,极易被犯罪分子诈骗,而且一旦被诈骗成功,损失金额巨大。”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一位警官说,从身份上看,农民身份的受害人占了55%,“这类受害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防范意识薄弱,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又少,使此类人员成为极易受骗群体。”
特点:技术含量高翻新快
据市公安局副局长江海介绍,电信(网络)诈骗与传统诈骗方式不同,犯罪分子在实施过程中都不会与受害人见面或直接接触,受害人受骗后对作案人一无所知,而且作案用的电话卡、银行卡都是通过网络批量购得的,隐蔽性很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作案时只需要很简单的一些器材,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面向全国对某一号段或者地区的用户进行‘漫天撒网’”。
根据市公安局有关机构长期跟踪分析,电信诈骗手段紧跟科技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以前的邮寄信件、群发短信,发展到现在的使用多重代理或无线上网技术维护诈骗网页,利用国外服务器使用网络电话,利用“透传”技术任意设置来电显示号码,欺骗性更强,反侦查的能力也更高。同时,犯罪分子始终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设计新的诈骗手法,从六合彩特码、低价出售走私汽车、中奖诈骗,到刷卡消费诈骗,以电话欠费、汽车退税,猜猜我是谁,家人遭绑架、向灾区捐款等名义,各种骗局都紧跟社会热点,翻新极快,令人防不胜防。
防范:筑牢三道防线
据了解,鉴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职业化、跨区域、系列性等特点日益突出,打防工作难度大、成本高,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重视与打防合力已迫在眉睫。
防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项牵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根据下一步安排,各相关部门将根据本部门的职能,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防范,动员全社会在通信、银行及犯罪客体中筑牢“三道防线”。
公安机关要与银行部门建立涉案账户资金紧急查冻工作机制,银行部门要加强对柜面员工的教育培训,增强识别电信诈骗的能力,主动提醒客户防止上当受骗,进一步落实银行卡“实名制”,严格身份核查,在营业场所醒目处摆放宣传板、悬挂宣传横幅,在ATM机主屏显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标语等。通信管理部门要督促电信企业加强涉嫌诈骗语音和短信的技术检测和封堵工作,落实“实名制”,重点解决网上出售小灵通、手机卡问题,加强对中继网关的使用管理,规范号码透传业务,杜绝非法网络电话落地等。
- 淳安计划通过“四边三化”行动 构筑生态网络
- “91消费宝”三人受审 衢州市最大网络传销案昨开庭
- 电话和短信诈骗手法翻新 谨防骗子用改号软件坑人
- 网络漫画家:卖漫画养家好难 业内人士:前景光明
- 3.6万元买来面值4万元的消费卡 购物时发现没有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