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 绘
浙江在线08月27日讯 今年3月以来,浙江沿海一带不少渔船提前回港伏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以为东海渔场已面临无鱼可捕的惨况;但7月1日以来,随着灯光围(敷)网等作业渔船陆续出海后,东海渔货又像往年一样重返甬城市场,尤其是近期,梭子蟹的大量上市,造成货增价跌,对此,市民们迷惑了:东海到底是有鱼还是无鱼?
渔船滞港
近十年来已成常态
伏休前,渔船提前回港休渔,并非个别现象。今年上半年,我市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渔船停港待产现象,其中象山县3000余艘渔船中有60%渔船停港休息,奉化市有70艘左右渔船停港待产,约占该市渔船总数的11%。
作为东海海鲜主要捕捞海域的浙江渔场,曾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鱼产”闻名天下。按渔民的话说,过去是“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而现在是“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踪、乌贼快绝迹”。近十年来,与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相反的是,柴油价格和工人薪资等却出现了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是大量渔船停港待产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大量渔船在上半年停港待产也与长期形成的捕捞生产习惯有关,这在近十年来几乎已成一种常态。相关调查显示,每年上半年春夏汛生产的收获,相比下半年的秋冬汛生产要差。渔民的主要丰收季是冬汛期,而春夏汛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过或者亏损。因此,部分渔船业主从经济核算上考虑,在生产不太好的时候停港待产,但听到有好的渔情时随即出港生产。
狂捕滥捞
渔场资源跌破红线
水产专家普遍认为,东海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是事实,而且形势非常严峻,但还没有到东海无鱼的境地。
据科研部门估测,浙江渔场渔业资源年蕴藏量为400万吨左右,年最大持续可捕量约200万吨。近5年来,我省平均捕捞量为308万吨,超出最大可捕量的54%。海洋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目前,全省各类渔船3.7万艘,功率达到400万千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涉渔“三无”船舶竟有1.23万艘,功率约44.2万千瓦,大大超过了资源承载力,加上渔具渔法不科学发展,渔船出海捕捞大小通吃,“赶尽杀绝”,直接导致了东海资源的日趋衰退。
与此同时,随着近海工业化发展,工业排水、生活用水对海水造成的持续破坏,导致了渔业资源生存环境恶劣。此外,日渐增加的滩涂围垦、海底管线以及繁忙的海上交通等,对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造成了严重影响,加速了东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并已跌破了“资源红线”。目前,浙江渔场的带鱼、小黄鱼捕捞量逐年减少,而大黄鱼、乌贼等已濒临灭绝。
恢复资源
多管齐下才能奏效
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在浙江海域非法从事渔业生产的“三无”船舶,既有本省的,也有山东、福建等外省的。这些船舶捕捞时往往不计后果,尤其在伏休期也敢违规出海,酷渔滥捕,严重破坏了海洋渔业资源。去年10月份以来,我市已查扣涉渔“三无”船舶41艘,并全部进行了拆解。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东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很复杂。客观上,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水污染及大气变化,影响了鱼类繁殖和数量。主观上,渔船的迅猛增加也导致了海洋捕捞强度过大。因此,要恢复海洋渔业资源,除了严打涉渔“三无”船舶外,要多管齐下才能奏效。
为此,有关水产专家呼吁,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尽管目前浙江渔场资源状况已跌破“资源红线”,但只要采取减船减能、休渔禁渔、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休渔养海”措施,渔业资源就有望逐步恢复。反之,“东海无鱼”将成为现实。
- 休渔期结束海鲜价格大跌 乔司西瓜即将下市
- 违反伏季休渔规定 宁波渔政智擒外省“偷捕船”
- 东海首批伏季休渔结束 虾兵蟹将游上餐桌
- 台州:桁杆拖虾渔船8月1日12时结束休渔期
- 浙江力推渔场修复振兴行动 拆解27艘"三无"渔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