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3日讯 吃过午饭,91岁的杨美月光着脚丫蹒跚地走进院子里,把厨房垃圾倒进了门口的黄色垃圾桶里。
桐庐县环保局的任丹萍凑了上去,问道,“奶奶,两种垃圾还分得清不?”
年岁已高的杨美月回答说,“分得清,就是看烂还是不烂,青菜叶子会烂的,扔黄色垃圾桶。”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桐庐县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一工作人员称,“就是说服村民把垃圾扔进正确的垃圾桶,会腐烂的扔黄色垃圾桶,不会腐烂的扔绿色垃圾桶。”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让包括杨奶奶在内的村民们熟稔于心,也让整个双溪村流入富春江的水,变得更清澈起来。
“她们拍着胸脯说,肯定分得清的!”
杨奶奶当天还特意把黄色垃圾桶里外洗了个遍,“这么热的天,不洗要发臭的,而且会招苍蝇。”
这让任丹萍窃喜。一年前,刚准备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时,没几个人心里有底,“说实话,这在城市里都做不好的事情,不知道在农村会怎么样?”
好在他们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切入口。“我们当时想,农村里干厨房活的,一般都是妇女,然后我们就挨家挨户去找女主人商量,问能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桐庐县政府对农村垃圾分类的设置和要求上,不像城市这么精分和细致,只要分得清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就行了。
但这种说法,很书面、很拗口,最后,镇上的工作人员想到了一种更加简洁的表达方式,“垃圾分类就是能分得清会腐烂垃圾和不会腐烂垃圾。”
这么一来,事情一下子变得简单了,据妇联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几个村上的主妇,拍着胸脯说,就分会烂和不会烂嘛,简单,简单,肯定分得清的!”
自此之后,双溪村的每户人家门口,从之前一只绿色垃圾桶,变成了一黄一绿两只垃圾桶。“我们对垃圾分类有积分奖励,积到10分,可以换些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振武称。
当然,这些“小玩意儿”并非是村民最看重的,一村民说,“村里干干净净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村民“自觉”之外,村上的垃圾收集员还承担着垃圾分类最后一道“守门人”的职责,杨振武称,“如果别人家里没有分类,我们的垃圾收集员也会主动帮忙分类,但是你想想,乡里乡亲的,谁好意思让别人去重新分呢?”
“垃圾车不再会‘滴滴答答’漏臭水了”
垃圾收上来,得有个好去处。
在离杨奶奶家不远处,“双溪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一长溜红色的塑字,横着排满了灰色平房的整面墙。(下转A3版)
被杨奶奶中午倒掉的剩菜剩饭,不过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会被归拢到这个地方——2011年,桐庐专门从台湾引进了生活垃圾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之后一年,经过中科院的专家们研究和改良,这套利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垃圾的模式,已被熟练地应用到双溪村。
杨振武解释,讲得再通俗些,就是把生活中的可堆肥垃圾,做成有机肥,用来还林还田,之前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农村里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比例可达到50%以上,所以,垃圾分类就先在农村试点起来。
除此之外,农村里的秸秆、残次水果,都被列入了可堆肥垃圾之类,横村镇工作人员称,“比如阳山畈村是产水蜜桃的,这段时间就要特别注意,他们村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机,会不会超负荷运转。”
事实上,就地处理可堆肥垃圾,还解决了垃圾可能出现的二次污染,“以前这些垃圾都是拉到镇上然后再转运到县里去焚烧的,一路上‘滴滴答答’漏臭水不说,含水的垃圾扔进焚烧炉里,还增大了处理的成本。”
双溪村盛产樱桃,被归拢上来的生活垃圾在处理机里经过一个星期翻转后,化作肥料,多数又被堆在了樱桃树下。
“垃圾分类还将复制到整个桐庐”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任丹萍接待了100多个团,都是各地环保部门前来“取经”的,其中阳山畈村或者双溪村的垃圾分类,有时候还会被列为“观光点”。
“有时候别人就觉得奇怪,一个农村的垃圾分类有什么好看的,但看过之后,都觉得做得不错,而且又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任丹萍笑着说。
按照桐庐县的既定目标,今年双溪村垃圾分类的模式,还将复制到县境内42个行政村,到2014年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行政村全覆盖目标。
就在上个月,杭州“清水治污”现场会在桐庐召开,意在把桐庐的“治水”模式推广至整个杭州。此前的2012年,桐庐境内已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全覆盖,而此次对农村垃圾分类的探索与推广,无疑释放着对“三江两岸”建设利好的信号。
(杭州日报)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检查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 杭州市级机关事业单位 9月底前实行垃圾分类
- 杭州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9月底前启动垃圾分类
- 灵隐街道推出“绿色护照”把垃圾分类跟停车挂上钩
- 为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白云街道启动生活垃圾分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