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11:02彩排开始啦!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好大吖,咱们原先觉得很大的道具,来这里摆摆感觉刚刚好。一曲《碗窑美》缓缓拉开了村歌会的序幕,山美水美人更美哈!欢迎大家来我们碗窑农家乐!
9月22日11:10这是我们本场晚会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4周岁喔!小萱萱这次是第一次在没有爸爸妈妈陪同的情况下出远门,她和她的小伙伴都很开心,穿着肚兜,在台上表演得有滋有味的,很可爱吧。透露下,她们参加表演的节目是花园岗村的《走出大山奔小康》,尽情期待吧!
9月22日11:10这是我们本场晚会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4周岁喔!小萱萱这次是第一次在没有爸爸妈妈陪同的情况下出远门,她和她的小伙伴都很开心,穿着肚兜,在台上表演得有滋有味的,很可爱吧。透露下,她们参加表演的节目是花园岗村的《走出大山奔小康》,尽情期待吧!
9月22日12:28吃饭时间到!注意到一个细节,杭州这边知道咱们江山人喜欢吃辣,还专程给我们加了个辣椒酱!哈哈,很有爱的细节哦!吃完饭彩排继续,今天要给自己加满血哈!加油!
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13个浙西乡村,13支歌唱队,14首村歌,它们呈现了怎样的乡村?
272位村民,272副歌喉,千万个期待,他们唱出了怎样的生活?
今晚,14首江山“村歌金曲”来到杭城,它们在今年5月至6月由浙江日报联合江山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首届村歌大赛中脱颖而出。放下锄头、撂下针线的村民,从家门口的文化礼堂出发,在省城演绎着对家园、美好和爱的憧憬。
“唱起来,这是九亿中国农民美好的憧憬;唱起来,这是百万中国村庄前进的号令;唱起来,这是希望田野丰收快乐的和鸣。”那些温暖的片段,和歌声一起,打动人心——
最温馨:老少同台演唱
“第一的多来什么多哎,第二的多来什么多。”
“第一的多来天上的星哎,第二的多来凡间的人。”
聚光灯下,廿八都镇浔里村村歌《谜一样的廿八都》开场,12岁的沈旭升和年过七旬的吴赛仙亮出了歌喉。
身穿蓝色布衣的吴赛仙头发花白,是省级“非遗”廿八都山歌的传承人,而他们唱的这首歌《十八对》,就是廿八都一带流传最广的山歌之一。
舞台上山歌带来的惊喜,蕴藏着村民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候场时,吴赛仙说《谜一样的廿八都》就有当地山歌的曲调,每每唱起就能想起故乡青青的石板路和歌声缭绕的小巷。
来自峡口镇广渡村的一老一少也吸引了全场目光。村歌《书香广渡》音乐响起,在大树下,78岁的崔哲生开始给10岁的徐欢用江山话讲村里代代相传的故事,生活中的小片段让人倍感亲切温馨。
当然,演唱会上充满乡村特有的热情。双塔街道赵家村村支书郑炳松抱起一个大酒缸,他身后跟着10来个村民,从10岁到60岁,各个年龄段都有,有的肩挑货担、有的搬着石臼、有的手持捣杵。他们是为村歌《好客赵家》伴舞,表演的是村里麻糍节的情景。赵家人打着麻糍,招呼客人。这般独特,让现场一下子火爆起来。
最抢眼:村支书领衔唱
大陈村的村支书汪衍君早已为观众所熟知。从杭州唱到北京,《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很多人去江山,都想去一下大陈,到了大陈,都想听一下村歌。
眼前的汪衍君依然唱起《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去过大陈的人眼前一定会浮现这一幕——在古老的“汪氏宗祠”里,男女老少在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演绎村歌,最多的一次,有400多人一起合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差不多全村在家的人都来了。
村歌里的大陈古村,厚重而温情。今天,伴舞的大陈村民动作更熟练、表情更丰富了。去年底,大陈农民艺术团成立,道情、快步、腰鼓、排舞……村民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
如今,大陈村的文化礼堂里,人气爆满。《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改编成戏剧,剧本初稿已写好。他们还计划拍微电影,由村民自己演。与此同时,大陈村古村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也将启动。
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村歌示范基地、省级文明村……光环照耀下的大陈,依旧淡定。穿着布鞋的汪衍君说,要等一等乡村的灵魂、脚步和炊烟,他请大家去看看大陈那条条幽深的小巷和幢幢风雨沧桑的古宅。
最强音:移民村齐声唱
当清湖镇花园岗村35名村民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席上掌声阵阵。
这是此次村歌演唱会中人数最多的合唱队。花园岗是个移民村,有来自整个江山55个村的村民,合唱队的35人就来自不同的自然村,有种白菇的,有在工厂干活的,也有开农家乐的,白天没有时间凑在一起,就利用晚上排练村歌合唱《走出大山奔小康》。
“山重重,水泱泱,白云下边有我的故乡……”老家在江西九江的艾力,是花园岗村卫生所的医生,今天演出,他唱得格外开心。他说欢乐来源于一种归属感,这是他第一次代表花园岗村演出。
在更多花园岗人看来,他们的《走出大山奔小康》永不过时。伴随着村歌,村里建起了设施齐备的幼儿园,辐射周边6个村;家家户户的门口,村里统一赠送了茶花和铁树;每年过年,村民都会收到村里送来的一条鲜鱼……歌声里,是富有人情味的农村。
生活的淳朴和温情,就这样荡漾开来。和花园岗人一样,演唱会结束,村民们还不舍得换下演出服,他们用手机、照相机在舞台上、在后台上记录着他们闪光的时刻。
村歌演唱会,不落幕的是农村生活的大舞台;农村文化礼堂里洋溢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让人震撼、让人动容、让人回味。
村歌唱出了什么?
今年5月,我第一次听到江山的村歌。那是走在乡间小路上,彭里村的村支书郑书香说起村歌,就边跳边唱起来。
我有些惊讶,50多岁的她这般神采飞扬。这样的表情,在这之后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们有的是务农的农妇,有的是退休的老师,有的是外地来的新居民,有的是回乡的年轻人……在江山的许多村庄,村歌有一种魔力,无论老幼,人人似乎都有这样的勇气唱上一段,或是舞上一段,歌声和故事,让乡间有了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还有比这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吗?在已有近百首村歌的江山,最让人惊讶的是在农村的夜晚,文化礼堂里有音乐,有舞蹈,有腰鼓声声,有欢笑阵阵,歌声热闹了乡村,也热络了人心。
近年来,随着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大规模铺开,中国农村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但客观地看,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乡村文化建设还有待破题。尤其重要的是,如何使文化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加常态化,就成为文化惠民能否真正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
从村歌出发,我们或许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乡土文化如何能够立足并服务于本乡本土?如何根据当前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乡土文化的目标和任务?如何“低成本、可持续”地发展乡土文化?
江山村歌为我们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提供了一个样本,多彩的浙江大地,期待有更多的探索。
为什么是村歌?
陈宏君
我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新农村建设在江山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我发现,音乐是个绝佳的契合点。
我写的第一首村歌是《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从让村民接受开始,到学唱,再到演唱,我原本以为这需要很长时间,但他们那样地投入,有那么高涨的热情,远比我想象的学得快,从那时开始,我看到了村民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为什么是村歌?从我的角度来说,唱歌不用任何道具,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是一种能口口相传的文化表达,传播得也快。保护了地方文艺,就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乡下朋友家过“麻糍节”,朋友家里有6个从新加坡回来的江山人,他们的手机铃声居然都是我创作的《乡音铿锵》。他们说,身在国外,听一听家乡的歌,顿时感到了浓浓乡情。
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动的吗?写歌时,我用最简单的歌词和曲调,也许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老百姓喜欢,我把心底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大家产生了共鸣,能让群众传唱……这对创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激励与动力。
我想,一往情深,才能不断为地方上谱写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歌曲。歌唱,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我愿意一直写下去、唱下去。
(作者为江山婺剧团创编室主任,创作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幸福乡村曲》、《千年清漾》、《谜一样的廿八都》等50多首村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