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自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不少企业纷纷“抢滩”,只破费区区2.35万元,即可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自然而然地,当地的房价也在“飙涨”:“去年底我这套89平方米房子的挂牌价是190万元,今年3月份是230万元,5月份是250万元,上个月我挂280万元,现在290万元到手,不还价!”在一个名为中冶尚城的楼盘里,有职业炒房客对记者表示,“现在自贸区概念这么热,加上这边配套逐渐成熟,这个价格我很自信,根本不愁卖。”
“抢滩”入驻和房价“飙涨”背后最大的动因,无非是中央的决策。对于此举意义和影响的解读,大家尚在热议之中。在我来看,根由或许有三:一是迎接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挑战的需要。随着“多哈回合”的徘徊不进,多边贸易体系式微,而区域次区域贸易协定则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崛起。以美国为主导20多个国家参与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正在制定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新标准;TISA(服务贸易协定)则试图重构全球贸易的新价值链;而BIT(双边投资协定)更是在酝酿加倍自由的投资“游戏规则”。虽说上海自贸区(FTZ)的试验,并非商务部厘定的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TA,仅仅是一国在自己境内设立的特定区域,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玩。但这种玩法,毕竟只不过是最终融入世界潮流的一个“过渡”而已,不可能永远地自娱自乐下去。不在WTO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大概率下准备好后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和贸易数一数二的大国来说,未免短视了一些。
二是迎接服务贸易新崛起的需要。中国随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人均GDP的拉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变化,服务贸易对于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替代进程也已起步。我们的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但主要是受制于相关管理理念的束缚和体制的羁绊。对此,借鉴当年的成功经验,很有必要在这个领域再上演一出“开放倒逼改革”的大戏。上海自贸区恰恰是这样一个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试验田。无论是早年半殖民地时代的“十里洋场”,还是浦东开发开放背景下打造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乃至在全球视野中作为跨境服务贸易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中国窗口,这块试验田,一般总会选定在上海,中央当然也会不负众望。
三是迎接行政体制大力度改革的需要。政府机构人员数度精简又数度膨胀的尴尬过往,现有职能数度放权又数度集权的难堪现实,尤其是伪善地扛着“依法行政”的大旗,实则将“部门利益法制化”,并进而在“滑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之后,到处掣肘科学发展的行政作为和不作为,都在昭示着计划经济“条条专政”的借尸还魂。没有像模像样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是不行了,但方向为何,力度多大?需要有一个标杆。而这,正是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和全国人大对四项法律在自贸区内的“限时停用”。
当然,理由还可以说上很多很多,甚至还有说是为全国垫底的上海速度“强心救急”的。但这都无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要来的终究要来,拖也拖不过去,躲也躲不开。更何况再辉煌、再绚丽的中国梦,终究要靠改革的阳光照进现实。
但吊诡的是,恰恰是最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举措,却要以“特权赋予”的方式来推进。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国家太大,惯性太强,风险太不确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之才有35年来改革史上无数次的“试点和试验”、无数次的“双轨和并轨”。因此也会有无数个“投机客”的精于算计和眼疾手快。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国改革必须要支付的成本吧——虽然不完美,但却是最现实可行的。
小打小闹的生意人,尽可以抓住类似稍纵即逝的“政策馅饼”,但“大事业”终究指不上这样的“小动作”。就像当年国家会在设立特区之后不断扩而广之,并最终在“国民待遇”的情势下取消特区一样,所谓的“自贸区”,也会在设立之后不断扩而广之,并最终在类似TPP改造过的FTA的背景下归于“大同”。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国际化,是我们无可回避的大趋势,识“大时务”者方为“真俊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