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9月17日,丽水市妇联受邀参加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优秀案例推介会,就丽水的“来料加工扶贫模式”经验作了发言。据了解,此次推介会上共有8个地区和机构介绍扶贫经验,浙江省仅有丽水获此殊荣。此外,在全国8个受邀地区和机构中,丽水市妇联是唯一的群团组织。
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丽水下辖的9个县(市、区)都是省内的欠发达县,创业要素相对欠缺,人口也十分分散,许多乡镇发展工业的条件并不成熟。特别是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后,如何实现山区农民创业增收,就成了丽水扶贫的重要任务。但是丽水的地理位置,也并非毫无优势。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一直都不缺来料加工业务。与丽水毗邻的义乌与温州等地,更是在这方面有着海量的需求。
将义乌和温州企业的原料,送到丽水的山区农民和妇女家门口,让他们足不出户,便能创造财富,摆脱贫困。丽水市妇联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桥梁作用。到目前为止,由丽水市妇联牵头的全市来料加工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发放加工费突破10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2%;从业人员18万人,占城乡劳动力15.8%;加工者人均增收598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7.5%。
来料加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丽水市妇联这个常人眼中的群团组织,以创新的思维和机制,虚功实做,使得来料加工模式最大程度地适应丽水山区农民的生活、劳动习惯。目前,来料加工已覆盖至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78%的行政村(社区)。
党政重视出台给力政策
来料加工业作为扶贫产业,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丽水市妇联作为一个群团组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为此,市妇联努力在组织机构、发展政策、资金保障上,建立“一体化”来料加工扶贫机制。
一直以来,丽水市、县两级政府,对市妇联牵头的这一扶贫工作十分重视。因此,在组织保障方面,丽水市、县两级政府专门成立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促进来料加工业发展协调小组,每年政府层面召开来料加工工作会议,实行对各县(市、区)单独绩效考核。此外,丽水市连续6年把来料加工工作列入全市十件大事实事,并纳入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
在政策保障方面,丽水市政府专门出台《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9个县(市、区)政府也先后出台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还先后出台落实运费补贴、发展奖励、培训补助、小额信贷等配套政策。在落实工作保障方面,部门合力营造发展氛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25万元专项发展资金,近3年县级累计安排705万元用于来料加工发展。省市农办(扶贫办)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帮扶,并借助省特别扶持政策,争取来料加工项目资金达5350万元,发放来料加工创业贷款12339万元。
丽水市妇联领导表示,近几年来,丽水来料加工扶贫能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强大的政策推动力,这也是丽水市来料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三种创新模式覆盖所有乡镇
丽水是典型的山区,交通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地理资源都有很大不同。因此,丽水市针对山区各区域、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和扶贫需求,推行多模式的来料加工扶贫方式。
——工厂加工模式。
在交通较为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郊或下山脱贫点,由较强实力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创办来料加工厂,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朱伯英是青田县来料加工扶贫工作的一名经纪人。“我们现在业务都来不及做了!”朱伯英告诉笔者,她自己开办了一家来料加工厂,专门做制衣业务,吸收全县有需求的群众就近就业。朱伯英自己则负责寻找企业,帮这些群众拉业务。类似成功实现“个转企”的来料加工点,全市已有1061家。
——集中加工模式。
对于一些较偏远的农村,朱伯英专门帮助他们设立了来料加工点,缝纫设备也由朱伯英免费提供。如今,朱伯英共发展了13个来料加工点,吸收了1000多名群众,从事服装及小工艺品的来料加工。“有些较小的加工点就直接设在农民自己家,附近的农民就去他家干活。”朱伯英说。这种集中加工的第二种模式,对不具备办厂条件但加工需求人数较多的区域,合理布局设立集中加工点,优先在下山脱贫农民、库区移民、留守妇女等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加工点。目前,全市共建立集中加工点2214个。
——分散加工模式。
从丽水市青田县海溪乡马坳村到义乌,有近200公里的路程。但是马坳村人刘小玲现在每天坐在家里,就能替遥远的义乌企业做一些手工制品。这有赖于丽水推行的送货上门的分散加工模式,专门针对地域偏远、人居分散、行动不便的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刘小玲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边带孩子,边用碎布做小花儿,累了就歇歇看会儿电视。这些业务都是妇联从义乌拉过来的,小布花到时候都要绣到帽子上卖。“带着孩子,又不能出去干活。”刘小玲说,“后来听说村里有来料加工业务,我就也去拿点回家来做做。”虽说一年下来也就赚一万多块钱,但是刘小玲觉得,能在家里坐着赚点小钱也好。
正是这因地制宜的“三种模式”同步推进,使得全市来料加工点得以覆盖到188个乡镇(街道)、2297个行政村。来料加工改变了依赖外出打工的农村传统就业格局,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妇联驻点义乌温州助农户拉业务
丽水市推广来料加工扶贫的诚意,从丽水市及其各县(市、区)在义乌、温州设立的办事处就可见一二。
近年来,丽水市妇联先后与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有关单位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为了尽快帮助山区农民、妇女寻找对接企业,丽水市妇联干脆直接派人常驻义乌、温州等地,帮助山区里的留守农民吆喝。
丽水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第一个地级市妇联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九个县(市、区)妇联都在义乌或温州建立来料加工联络处,派出精干力量长期驻守,宣传丽水来料加工、承接加工业务。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山海协作馆丽水馆开设专门展柜。丽水市连续10年组团参展义博会,使来料加工整体对接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与此同时,丽水还通过拍摄来料加工专题片、开通丽水来料加工专题网站、制作来料加工宣传册,以及在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打出广告牌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有效市场、拓展加工业务。目前,丽水已拥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市场,为千家万户的来料加工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企业+加工点
新模式促“双赢”
除了义乌、温州等地区的企业以外,丽水市也一直在鼓励本地企业对山区进行帮扶。
为此,丽水专门建立了“企业+加工点”的来料加工扶贫新模式。丽水市政府专门下发了《丽水市来料加工对接服务企业活动实施方案》,举办全市来料加工服务企业推进会,组织经纪人进企业开展直接对接。
这样的模式,不仅使来料加工点直接受益,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荒”等难题。
2010年,松阳县锐奇鞋业有限公司就出现了用工紧缺难题。松阳县妇联通过帮助发展了9个来料加工点、500名加工者承接加工业务,加工费达500多万元。
通过来料加工扶贫与市内企业的合作,为加工者提供了便利、稳定的创收平台,提高了来料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双赢。
到目前,丽水全市通过为本地企业与经纪人牵手搭桥,有外发加工业务的市内企业358家,合作金额达到1.82亿元。此外,企业也为大学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搭建了就业创业平台,全市共建立了10个女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就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
从扶贫增收升级为
产业加工基地
浪莎、梦娜、意尔康等全国知名品牌,如今都有大量的产品加工环节落户丽水。丽水这个“欠发达地区”,如今俨然成为不少知名企业稳固的后方加工基地。
如果说丽水推进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带动山区农民、妇女摆脱贫穷;那么如今,来料加工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丽水市经济建设的一个亮点。
现在,丽水各地立足自身发展特点、优势项目,创建区域品牌,各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庆元县2011年被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授予“中国(义乌)围巾加工基地”,围巾加工在义乌的市场份额从50%扩展到90%以上,目前正全力打造穆斯林盖头围巾加工贸易集聚区。莲都区“饰品加工基地”规模形成,饰品加工占总加工费总量的32%。龙泉“家居服饰加工基地”发展迅猛,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青田、云和、遂昌、松阳的“服装加工基地”不断壮大,缙云、景宁“鞋帮加工基地”日益扩展,景宁畲族自治县建立了6323平方米来料加工鞋帮园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