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窄的村道两旁,是两排笔直的林荫树,溪水潺潺流过,溪旁蜿蜒的游步道最适合晨练或者饭后散步……这里可不是什么景点,却鸟语花香满目葱茏,这里只是位于余杭区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2003年以来,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余杭积极推进“清洁绿化余杭”行动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重点提升村创建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延伸,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培育了瓶窑镇奇鹤村、中泰街道中桥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个性村庄。
今年,余杭制定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举措,围绕打造“和谐幸福新余杭”总目标,努力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余杭美丽都市乡村格局。
山清了:人居环境提升,山村即画卷
走进径山村,可谓是一路山水一路景,不得不羡慕这里的村民,打开窗户就能坐观佳景。
径山村有径山寺、九龙瀑等景观,遍布着高山茶园,是径山禅茶文化的核心区块。宋高宗、孝宗,清康熙、乾隆,以及陆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都到过径山,留下诸多华章。村里把著名的径山茶宴和《茶经》、《径山茶》、《径山志》、《径山寺》四书做成景观,既美化了环境又宣扬了悠久的禅茶文化。
这里还有700多岁的大堰桥、千口桥,人文遗迹一直可追溯至唐。现存的一处处遗迹和实物,映照出径山曾经辉煌的历史。
叩访古迹之余,记者一路走来,还发现一个小细节,村路旁放置了很多红绿黄三色垃圾分类箱,环保理念已深深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这两年,村里还在海拔700多米的山顶建了一个污水处理池,专门处理农家乐产生的生活污水。
“好山好水,才能有好茶好景。”村主任俞荣华说,正是因为保护了源头的水质,才保证了径山茶这块金字招牌不褪色。
近日,余杭区防违控违办完成了今年第二期对变化建筑物的卫星遥感监测,共发现50平方米以上的有变化建筑物7487处。其中被确认为新增违法建筑的,一律“零容忍”,将按相关程序在40日内拆除整改。
俞荣华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的违章建筑是零,而且十几年来一直是零。“我们一直采取比较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农户的选址进行调查,协调农户的关系,经批准后再允许建房。”
他说,在建房时,村民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足以让每个村民打心底里认可,从而能够倍加珍惜的地方。”
像径山村一样,在余杭“建在森林里”的村子还有不少。比如奇鹤村,全村300多只露天粪坑换成了村民家中的座便器,村中心还建了一座公共厕所;原来的“赤膊墙”变成了一幅幅风景画……村民们笑了,“没想到能搞得这么漂亮。”
水秀了:禁养畜禽,居民说“保护水源比赚钱更重要”
说起余杭,就不得不说说它密集的河道。余杭区有大小河道983条,是杭州八城区中水系最发达的,辖区内还有城北饮用水源东苕溪。但同时,也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摆在眼前:东苕溪水质只有Ⅲ类,正在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水质也不过Ⅴ类,甚至大部分河道水质都是劣Ⅴ类。
余杭苕溪流域的居民有养鸭传统,而鸭子产生的排泄物会直接污染到苕溪饮用水源。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活环境,保障饮用水取水安全,余杭开展重点污染型畜禽禁养工作。前阵子,记者走访余杭街道下陡门村,刚好遇上现场拆除鸭棚。
现场拆除的养殖场有210亩的池塘和1200平方米的鸭棚,池塘里放养的鸭子多达17000多只。养殖场主高国富虽然不舍,但还是很配合地把鸭棚全部拆除了。“鸭子全部卖掉了,保护水源比赚钱更重要,以后会考虑种植花卉。”
据下陡门村主任肖春芳介绍,村里一共有90户畜禽户将面临禁养,其中42户是水禽养殖户。“目前全区全面禁养,像鸭子,如果养殖量大,排泄的粪便会堵塞河道,污染水源。如果换作养猪,泔水和猪粪可能会被直接倾倒入附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从余杭农业局了解到,为了保护苕溪水资源和运河水环境,2005年以来,已经先后在苕溪流域、运河流域、临平副城、良渚街道、运河街道、闲林街道等区域实施畜禽禁养。
环保部门透露,禁养令苕溪、运河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氨氮消减了70.5%,粪大肠杆菌消减80%。运河流域2个取样监测,氨氮分别消减75.8%和83.7%,总磷分别消减87.8%和89.5%。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水资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余杭今年全面实行畜禽禁养。计划2015年底前,以东苕溪为代表的余杭西部河道,水质要从Ⅲ类提升到Ⅱ类;以上塘河为代表的余杭中部,70%河道水质要从Ⅴ类提升到Ⅳ类;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余杭东部,40%河道水质要从Ⅴ类提升到Ⅳ类。
游客来了:休闲旅游发达,连荒地都变得值钱了
青山绿水好空气,余杭的不少村子开始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比如小古城村,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古城遗址便座落在这里。
余杭以小古城遗址为依托,将拆资60亿元打造一个“休闲之窗”,这是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体育、养生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区域性新农村综合建设项目,主要由生态农业公园、生态休闲体育公园、生态养生社区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生态农业公园面积约8000亩,将以高效农业基地、婚庆基地、民俗旅游、青少年认知教育和小古城农耕文化等为主题;
生态体育公园面积约5000亩,将开展山地自行车、滑草、滑翔伞、攀岩、登山等休闲体育项目,配备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场馆和场地,建成后计划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国际赛事;
生态养生社区面积约1000亩,将参照美国太阳城的标准,引入瑞士等国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打造适宜养生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大型主题社区,并配有大型的养生体检中心等。
其中,慢谷是“休闲之窗”的一部分,规划面积1.8万亩,部分项目今年已经投入使用。
除了“休闲之窗”,村里还将发展民宿经济,几百户农户把家里的房间进行统一装修、统一管理,对员工统一培训。“我们的目标是,足不出村,解决劳动力安置。”俞华松说。
除了休闲旅游,部分村民还有额外收入,比如出租自家的荒地。村民王仁忠家就有不少地用来种毛竹、杂竹,还有杂柴的林地,现在部分出租给了旅游项目。
“杂柴林地根本就没有经济效益,毛竹林倒是最赚钱的,差不多100斤卖30元左右,每两年砍一次。但是每年要清理、施肥,找工人砍柴也要花钱,基本没什么赚的。”王仁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如果可以砍800斤,可以卖240元,但是一天小工费就要200元。
“所以,好多村民都把地出租了,原始森林每年出租的费用是550元/亩,像松树林、杉树林每年出租的费用是200元/亩。出租给搞生态旅游的项目,他们也是用来营造生态环境用,还会补种一些树。”俞华松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