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阿姨好!”
“今天乖不乖?”
“嗯,早上练大字,中饭吃了鱼!”
这样像幼儿园小朋友与老师的对话,其实,出自一群成人“小伙伴”,因为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生活能力还像小孩子,有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人照顾。
昨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走进杭州市下城区朝晖工疗站。这是一幢三层小楼,是这些“小伙伴”的托管园,17个“小伙伴”像住校一样,吃、住、学习、锻炼都在这里。
漂亮姑娘小李,一早把自己的一副熊猫十字绣擦了又擦,交给站长沈越。沈站长带着这幅作品,还有一件手工珍珠宝塔摆件,去参加“绿丝带义卖活动”。
其他的小伙伴,麻利地开工了,8个人一小组,一叠纸盒用手均匀捻开,放在案板上逐一涂上胶水,紧接着刷好的纸盒分配到另外几人手上,一个个粘合整理成一个包装袋,一道道工序衔接紧密,场面看上去热火朝天。
56岁的王军(化名),已经在托班住了8年。刚来时,他几乎是被哥哥扭送来的,因为吃药不规律,病情控制不好,他对看不顺眼的人,就要动拳头。到了朝晖工疗站后,他对医生也挥过拳头。半年的时间,药物调整让王军情绪稳定下来,他也渐渐喜欢上与小伙伴一起“住校”的日子。
沈越介绍:“小伙伴”除了做手工,空闲时,一楼的电脑室、健身房,也是他们好去处,几个电脑迷上网看新闻,别看他们表达能力有限,不少还是电脑高手。
让精神疾病患者“全托”,吃住在工疗站,在全杭州的社区中,只有这一家。其他社区因为房屋条件不允许,多是日托形式收治患者。
下城区精神卫生办公室蒋琼萍医师告诉记者,社区正在逐渐健全各类措施,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社会功能恢复。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据统计,浙江省15岁以上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7.3%,精神分裂、偏执等重型精神病患病率约1%。推算我省常住人口中,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有近50万人。10%左右的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有攻击性行为或者肇事惹祸的可能性。
此前,曾有国内媒体报道精神疾病患者被家人锁链锁住,也曾有40多位精神疾病患者逃离医院,原因是“想家了”。
《精神卫生法》今年5月1日颁布,用法律形式保障精神疾病患者权益,用人单位、学校、社区、家庭要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住院、出院、康复和发病报告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精神障碍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