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已过去3天,为什么浙江余姚仍是一座“水城”?新华社记者千方百计蹚水入城,在余姚市救灾物资调配中心,截住了脚穿高筒雨靴、匆匆赶路的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请他回答公众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对话实录。
新华社记者:强降雨已经过了3天,为何城区多处道路还不能通车?我们一路蹚水,水位还在膝盖处,许多一楼民房还泡在水里。水退不下去,到底是什么原因?
毛宏芳:岂止淹在膝盖处。城区有很多地方至今还有深达腰部以上的积水。两天时间,老天爷差不多把68个西湖的水倒到我们余姚头上,台风倒潮、冷空气、大潮汛“三碰头”,而余姚地理位置像是锅底,下游潮位高,积水出不去,上游还不断有水来,真是百年一遇。这确实不是通过人为努力、科学调度能马上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有传言称,上游水库在下雨时开闸放水,导致城区被淹严重,是这样吗?
毛宏芳:这不是事实。上游的四明山水库总容量1.2亿立方米,在台风来临前蓄水4000万立方米,近三分之一。实际上台风降雨期间我们一直就没有放水,只是到雨停后略微放了一点。城区淹水主要原因是,相当于北京两年下的雨,两天都下给余姚了,而且我们根本没办法把水排到海里去。
新华社记者:雨过3天了,大家抱怨,除了积水影响道路通行,为什么电还没有通,手机还老打不进?
毛宏芳:到目前,已经有地方具备通电条件了,但是我们不敢贸然通电。大量的水没退,碰到电是十分危险的。手机信号不通,也是因为通讯基站依靠电力供应才能工作。我们不是没有通电的能力,而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次生灾害,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我还是恳求理解。
新华社记者:许多网民反映,余姚在救灾时,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百姓救助标准不一样,对此您有何看法?
毛宏芳:我们在发放物资过程中,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一视同仁。尤其大灾大难来的时候,更应该多关心那54万的外来人口。陆埠工业园区的食品发放过程当中,政府优先发放给当地一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
如果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绝不是政府“歧视”外来务工者,而是现场工作人员有疏忽。对此我们今后会更加注意、继续改进,发放不周到的地方,我们欢迎监督,让每一个灾民生活有保障。
新华社记者:有人质疑,你们在应对这次强风暴雨过程当中反应迟钝。
毛宏芳:我用事实说话。这次台风很诡异,风很小,登陆之前雨量并不大。可在台风登陆福建后,我们并没有掉以轻心。我们在卫星云图上发现余姚一带的积雨云特别多,在第一时间,也就是7日早晨8点,还没有那么大的雨量的时候,我们就把二级响应改为一级响应。全市各级干部全部到岗,投入救灾一线。全市6万多名党员,我们要求每人都要发挥作用,他们要联系千家万户,发动群众自救,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同时,我们特别感谢人民子弟兵。700多名官兵赶到余姚,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华社记者:有群众反映,暴雨初期的政府信息发布滞后,为什么?
毛宏芳:这次暴雨来得突然,台风登陆后集中雨量大,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抢救广播、电视台等传播渠道,但很遗憾,水势太猛,一些设备进水,强行开机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由于电台、电视台瘫痪,我们只能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受灾情况、避灾指南等。但受电力设备等故障影响,许多通信设备被迫中断,一些群众未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
气象、水利部门预计12日水位将逐渐消退,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卫生防疫问题,防止水退之后发生疫情。群众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