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遂昌10月16日电 今天夕阳西下的时候,遂昌县庄山村村民余建富,背着种田的把式冲进了村便民服务中心。
“前几天忙得走不开,今天特意早点回来,把钱交上了才安心。”他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300元现金,交到工作人员手里。出门的时候,不忘回头看一眼墙上的“百孝之窗”。看到父亲余关明和母亲徐美金的照片边上“红心”还在,他开心地笑了。
这面“百孝之窗”,是为村里74名7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的。墙上,老人的照片、姓名、生日一一展示,余建富最在意的那颗“红心”,则是对子女们赡养老人情况的评价,“贴了‘红心’表示做得好,没贴就是没做好。”余建富告诉记者,除了平日里表现等“软指标”,村里对他们的考核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他刚才急匆匆赶来缴纳的那300元钱,村里要求全村7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每个季度上交300元生活费,村委会每季度补贴40元,再由专人发放到老人手中。
统一缴纳生活费,是为了给老人提供实质性的生活保障,更是激励子女积极履行养老敬老的义务。庄山村村委会主任余小华说,这个办法经过全体村民讨论通过,还纳入村规民约,得到老人的一致赞成。按照规定,没有尽好孝道的庄山村村民,村两委会给予全村通报批评,严重的还会被列入个人信用档案,村里有关的福利、入党、评优等都被一票否决。“大家都在一面墙上,没做好,丢人呐!”说到这里,自己也上了年纪的余建富腼腆地笑出了声。
每月有了固定的赡养费,村里老人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可那些单身、留守、重病等特殊情况的老人,该怎样办?于是,一支由庄山村村干部带头、35名村民自发组建的爱老敬老志愿服务队出现了。
“冷空气要来了,您早晚可得多添点衣服。”惦记着88岁的留守老人钟林凤,志愿者潘鸳莺特意赶了半小时山路,到老人家中提醒。钟林凤老人患有腿疾,又住在山上,潘鸳莺不仅常年上门打扫卫生,还要不时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将老人背下山来,送往县城的医院换药、打针,进行腿部康复治疗。“他们就像我的亲儿子亲闺女一样好!”说起这群志愿者,老人翻来覆去都是这句话。
定期走访、打扫卫生、整洗衣物、理发修指甲、聊天交流……村里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都享受志愿者服务队提供的这些服务。
两天前,村里最年长的老人陈水凤在志愿服务队员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93岁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生日蛋糕的烛光里,余建辉、陈聪芽等10多名志愿者将老人围在中间,唱起生日歌,还给老人端上一碗热乎的长寿面。“年纪大了,常常连我自己都记不住生日,你们却总是记得。”被大家簇拥着,老寿星像个小孩般,笑得灿烂。
不仅上门服务,庄山村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吸引老人走出家门,聚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快乐。
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上,92岁的蓝娇凤老人火了一把——村里举办的孝道文艺演出上,她穿起花褂,和几位老人一道扭起了秧歌,活力四射的舞姿让村里的年轻人也羡慕得啧啧称奇。
高松法老人则不忘吹嘘自家闺女的手艺。9月末,村里办了十几桌“百孝宴”,16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坐在一起,品尝各家子女端上来的拿手好菜。
“村里总能想出各种活动让我们参与,图个乐子,凑个热闹,就不会觉得孤零零了。”留守老人洪广志掰着指头算道,村里举办的孝道文化节、联谊会、孝敬宴、老年运动会……几乎每月都有热闹的活动,生活充实得很。
“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马上要开张了,活动室、健身室、休息室、图书馆……什么都有,还管饭,荤素搭配的一顿饭只要两元钱。”洪广志说,他已经和30多名老人一道报了名,准备成为活动中心的“会员”,“今后和老伙伴又多了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青壮年进城打工,在家留守的老人没人照料;子女自立门户,老人成了夹缝中的“皮球”——这是目前很多农村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遂昌县庄山村,记者看到了农村养老的新模式。无论是将养老机制纳入村规民约,还是村民自发组建爱老敬老志愿服务队上门服务,潜移默化中,敬老开始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其实,当一切回归简单,爱与温情永远都是生活的主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