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0月16日讯
杭城一夜入秋,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使湖边人气骤减,但唯有西湖白堤是个例外。因为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的展出,这里聚集了比平时更高的人气。今天,贝尔纳特·阿尔曼戈等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摄影师,在西子湖畔获颁华赛金奖。从战争灾难到自然环保,从文化艺术到人物肖像,他们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做一个有温度的见证者——这是他们的职业,也是理想。
但即使是西湖这般秋日美景,也没能让他们停下脚步。今天下午,这些在国际新闻摄影界名声赫赫的摄影大师们,拿起他们最熟悉的相机,深入杭城大街小巷,用锐利的新闻之眼,发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人间天堂的别样风景。
位于紫阳山麓的“御街·二十三坊”,是一行人采风的第一站。
走过喧闹的鼓楼,拐入十五奎巷,坊巷深处,车水马龙的喧闹似乎被隔在另一个世界。“丁衙巷到了。”身为东道主,同时也是本届华赛人物与肖像类(组)金奖获得者、浙报集团图片新闻中心摄影师李震宇提醒身边的同行。
这条因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丁野鹤隐居而得名的丁衙巷,各种历史痕迹都被保留,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四眼古井。“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房屋精致。唯一的遗憾是,其中的现代化小区太紧、太密,稍显突兀。”本届华赛自然及环保类(组)金奖获得者、来自《东南快报》的柳涛对记者说,“老巷子在城市中持续散发出厚重的、历史的、笃定的气质,这是值得镜头关注、记录的角度。”
“我喜欢这里,一切都是慢慢的,空气里有一种干净的湿度。在我居住的城市,找不到这样安静的角落。”路透社记者安德鲁·比拉伊说。整个下午,“amazing”(令人惊奇的)成了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摄影师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看到大马弄菜场里放着音乐跳健身操的摊主,他瞪大了眼睛;走到中山南路上一家没有名字的老理发室门口,他好奇地隔着落地玻璃窗张望了一会,随即举起相机一阵猛拍。“摄影是‘人’的艺术,我最想关注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安德鲁说,“我知道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对其作更多了解。”
瘦瘦高高、一头卷曲浓密的棕发,美联社摄影师贝尔纳特·阿尔曼戈成了今天下午最受欢迎的“外国帅哥”,而作为本届华赛年度新闻照片大奖获得者,他的创作意图和角度也被同行重点关注着。但,“按快门”对于贝尔纳特来说似乎是一个特别谨慎而庄重的动作,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安静地走在队伍尾端,或避开人群在周围转转,或不断比划着,向导游和当地人提问。
“看得出,他很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与被拍摄者面对面,带着情感去按下快门。”贝尔纳特的创作方式,让李震宇很有感触,“要想创作好的作品,摄影师必须试着与主人公一起融入他们的故事里。”事实确实如此。贝尔纳特对于在杭3天的逗留时间并不满足,他决定,下一站和来自秘鲁的老朋友、本届华赛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类(组)金奖获得者艾斯特邦·菲利克斯一起去北京看看。“2008年我曾因奥运会去过北京。重回故地、记录变化,对摄影来说是一件美妙的事。”
一幅“有温度”的新闻摄影作品究竟应是怎么样的?或许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一天,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网页,总会有许多有关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瞬间,通过照相机镜头被凝聚成了永恒。其中那些独特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甚至是偶尔地、意外地、小心翼翼地伸出的触角,深深击中了我们。“你永远都不知道,按下快门的一刹那,经典是否会如期而至。”在安德鲁·比拉伊的眼中,这恰恰是摄影最吸引人的特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