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和蚕宝宝在互动。
小姑娘尝试剥丝抽茧。
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 “爸爸,你帮我找找蚕茧的头在哪里!”
“爸爸,你站在那头,跟我一道拉丝绵!”
这是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距离杭州一个多小时车程,昨天,15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围着一只老底子的木质缫丝机,热烈讨论着:这玩意儿究竟该怎么发动。
昨天,@钱报文艺家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桑蚕版出发了——离开喧闹的都市,一根狗尾巴草、路边种的丝瓜、咩咩叫的羊群,都让城市里的孩子新鲜不已。而80后爸爸,玩手机、iPad没话说,面对蚕桑手工技,却头疼了。
云龙村从清代开始,就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走到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跟蚕有关的元素。
“这个是蚕宝宝的大便,我以前养蚕宝宝的时候见过,但他们为什么不扔掉,要铺在地上?”杭州紫阳幼儿园读大班的何任秦,拿着一根锄头,像模像样地刨着地上一层黑黑的“沙土”。
看来,这是个有养蚕经验的姑娘,但这个问题,明显把一旁的爸爸难倒了,“嗯,这个嘛……”他迅速目光投向一旁的“外援”——云龙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徐家裕。“这个黑色的便便,有个专业名词,叫蚕沙,它可有用了,可以拿来喂羊,可以提取叶绿素做成药,还可以做成蚕沙枕头。”
理论关,爸爸是过不了的,接下来的实践关,他们还是志在必得的。
一只脸盆,一盆清水,一块木板,一批煮好的蚕茧。装备如此简单,任务会是什么?
剥蚕茧,做小兜。
村民李阿姨先给大家示范了一遍。她把茧从水里捞出来,一秒钟剥开,像吹气球一样,用手把茧撑成手掌大小,平整不破,顶一个。她把扯大的茧反套在手中,藏在茧里的蚕蛹露了出来。把蚕蛹取出后,茧子放到木板上,这就算剥好了。
这个看起来蛮简单,爸爸们准备露一手。早上5点半就从临安赶到杭州的沈若希爸爸,自告奋勇先来。没想到,刚坐下,就遇到了问题——湿哒哒的茧,捏在手里,瞬间乱成一团,完全撑不开。李阿姨笑着帮这位爸爸剥了一颗,她19岁就开始剥茧,“手势不能轻,也不能重,不然丝会断。”
“剥鸡蛋容易,没想到剥茧这么难。”沈爸爸脑门直冒汗。
好奇的孩子又迅速找到另一个新鲜玩意——拉丝绵。“我知道,这是我盖的丝绵被!”打扮很帅气的祝默含,在富阳读一年级,他扯着棉絮状的丝绵一角,要求爸爸一起来拉。可惜,祝爸爸力气太大,丝绵右边空了,儿子力气太小,左边厚了。
看似更简单的拉丝绵,要拉得均匀,没有空洞,原来也这么难。而更上档次的土法缫丝,直接把爸爸们吓退了。
云龙村如今仍保留着海宁唯一一台清代缫丝机,村民沈奶奶左脚垫在地上作支撑,右脚用力踩着木质踏板。两只手也没闲着,用捡筷快速拨弄着蚕茧,蚕茧在80度的温水里翻滚,慢慢荡漾出了屡屡细丝。
“11颗茧,才能抽出一根丝。如果脚踏力度不到位,蚕丝要么断掉,要么太细。”沈奶奶告诉孩子和爸爸们,古人判断蚕丝好坏的方法,就是铜钱。“一根合格的蚕丝,能悬挂八枚铜钱不断呢!”
大小伙伴们集体发出“啧啧啧”的赞叹声,可对于自己的手艺,完全没了信心。
直到看到羊群,孩子们才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滋味。“喜羊羊,我给你唱首歌,我来喂你吃草。”就像上期《爸爸去哪儿》里的kimi和恬恬,男孩女孩们,迅速抛弃了缫丝机,一边咩咩叫着,一边颠颠地去追羊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