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出海前的“海上菜园”。照片由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
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 常年出海的渔民,最想吃的是什么菜?老渔民陈国忠说,新鲜蔬菜。
远洋渔船,常年漂泊在海上作业,一走就是两三年不回家。船员们能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简直是件奢侈的事。
可是最近就有艘远洋渔船,在船上成功开出了个菜园子。
这就是在象山鹤浦东红造船厂顺利下水的“华利17”号新型远洋鱿钓船。昨天,记者得知,这个试点的“海上菜园子”,每个月能种出80斤的新鲜蔬菜,虽然不算特别多,也能给船员们尝个鲜。
这个消息很快在宁波、舟山的渔民中炸开了锅。一旦这项技术能得到推广,今后,海上的船员们有福了。
逼出来的创新——
远洋渔船上种出新鲜蔬菜
陈国忠是象山鹤浦镇的一位老渔民,他跟随着镇上的远洋渔船到东南太平洋上钓鱿鱼,已经有8年了。
他说,每次出海,一走就是两三年,最难过的就是空闲下来,寂寞的让人发慌。四周除了海,还是海。在大海上,想吃顿新鲜的蔬菜,就是奢侈。
“做梦都想吃到新鲜的蔬菜啊。”他说,但是眼看离岸边越来越远,每天只能吃冰冻的鱼、肉和海带,连比较容易保存的土豆、洋葱也吃得不多。
祖祖辈辈的渔民,都在吃这样的苦头。
怎样才能让渔民在海上吃得好一点?不少舟山、宁波沿海的渔业公司,开始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创新。
去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协同舟山海达威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华利17”号鱿钓船上,搞了个试点,在远洋渔船上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
在今年6月29日,“华利17”号鱿钓船远赴秘鲁渔场作业,船上多了一块“菜地”——在驾驶舱台上,安装了10套全自动节能蔬菜种植设备。
“华利17”号也因此成为国内首艘进行船上蔬菜种植的远洋捕捞船只。
月均最高产80斤——
能供20多名船员吃三顿
所谓“无土栽培技术”,就是通过先进的光照温控及自动补水系统和多元素有机缓释复合肥,来确保绿色蔬菜快速生长。
这种技术在陆地上应用广泛,已经比较成熟了。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在海上气候的影响下,在有限的渔船空间内,它的效果又如何呢?
“华利17”号出海后,大家等了3个月的时间。
这几天,远在东南太平洋上的“华利17”号上传来了消息——3个月的时间里,在船上种出来的菜还不错,船员每个月都有得吃。
船上说,在“华利17”号远洋渔船上,船员们既当渔夫,又当农夫。
平时,在蔬菜种植箱中,洒水和施肥都是自动完成的。等到了收割的时候,船员们才需要动手。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位负责人,和试验船一直保持着联系。
他的心得是,在船上选种蔬菜的品种相当重要。
因为受海上气候条件和船上特殊环境的限制,“海上菜园”种的只能是以采收周期短的叶菜类蔬菜为主,比如韭菜、上海青、空心菜、甜白菜、木耳菜、红苋菜、生菜等,都是“海上菜园”的首选。
这一类的菜,成长周期为10至15天,割过一茬,很快又长出一茬。船员们一个月下田收割两三次,每次能收二三十斤,产量最高时一个月收了80斤。
这样的量,够20多名船员,吃上两三顿了。
虽然对整艘渔船来说,月产80斤蔬菜,量不算大,但每月能吃上两三次带着生命绿色的新鲜蔬菜,这已经让船员们很满足了。
“海上菜园”或将被推广——
舟山已有6艘远洋渔船开种
远洋渔船上,能种出新鲜蔬菜,这个消息太诱人了。
从舟山海洋与渔业局得知,当地已经有6艘远洋渔船已经“开垦”,带着“菜园”出海作业了。
昨天上午,这个消息在象山鹤浦海岛上传开。
鹤浦镇上有一家欧亚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有3条鱿钓船、2条钓秋刀鱼和鱿鱼的两用船,船上的船员大多是附近的渔民。这几艘船,也在秘鲁渔场作业。
得知消息后,这家公司开始多方打听在远洋渔船上自种蔬菜的技术。如果这个技术可行,他们也马上引进过来。
目前,舟山方面还在搜集和总结经验。
在渔船上开垦菜园子,有两个难点。一个就是这套设备的重量跟放置位置,这跟船的规模大小其实有一个固定的匹配参数。这个参数是多少,现在还在试验中。
而且这些设备安装在船上,一定要经过船检部门的检测,保证每台种植设备都要固定在船上,不能摇摇晃晃。
同时,设备固定的位置和重量,也要经过严格的测算,否则会影响船在海上的安全航行。
另一个,就是选种的问题。既要能适应海上的环境,还要生长周期短,最好能割一茬生一茬,当中不需要再播种。具体哪些种类的蔬菜能胜任,也要慢慢种出来才知道。
舟山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再提高新鲜蔬菜的采收频率和产量,还需要增加蔬菜设备数量。若按每艘船25名船员配置计算,需要至少30套种植物设备管理,可达到每周两次的采收效果。这样,每月就有约200斤的总产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