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曲《忆江南》,不经意间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古镇历史沿革最为恰当的概括。在这个素有“吴根越角”的古幽之地,一条蜿蜒绵长的河道如匹练闪烁缠绕在西塘的蛮腰间,在这河巷交织的西塘,104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便是连接两岸的纽带,122条长短不一、宽窄各异的街弄,通街连河,过堂穿户,从古连到了今,将西塘的景致串连成一串琥珀项链,美得灵动。这就是朴实自然、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典范。
清晨的西塘古镇苏醒,老街宁静而从容,女人们在岸边不紧不慢地淘洗着,老人们在廊桥中拉着家常……
西塘的一天就是这样从生活开始了。
因为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游客,也可以是如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一样,成为特别的景致,这或许便是景区与社区同步发展的西塘模式的独特之处。
积淀千年的生活气息
小桥、流水、人家,悠悠的河水流淌着,一只只乌篷船,一盏盏红灯笼,一条条狭长的弄堂,都仿佛细细地诉说着这座古镇的故事。
在西塘古镇旅游开发之初,保护与开发的核心就定为“生活”,在16年的一次次保护与开发的碰撞中,已经形成了以原生态、人与自然诗意和谐保护为主的西塘模式,是江南文化鲜活的标本。
生活是不可复制的。
千年古镇的生活气息是西塘人勤劳节俭、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安逸笃定,这样恬淡的平民文化也浸润在这座古镇的一砖一瓦里。
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陆勇伟介绍,对于西塘古镇区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只有保护好古镇才能为以后的发展营造一个灵魂核心,从而在保护和开发之中做到灵活平衡、互为补充。对西塘古镇的保护出发点是原汁原味地保护古镇,营造的是一个城镇的概念,即把古镇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景区。把对西塘古镇的保护放在大历史视角中来考量,在这一历史视角中,西塘古镇首先是一个社区,其次才是一个有着生活内涵的景区,更是一个集古城镇和新镇区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组成部分。
西塘景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是古镇旅游的探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8年,是西塘旅游打基础的5年;2008年以后,则是西塘旅游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西塘景区实现旅游相关收入6.5亿元。2001年7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03年11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6年12月15日,入选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7年,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古镇西塘获得“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2007年,在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获得“中国十佳古镇”的荣誉称号;2010年获“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称号、“浙江服务名牌”称号,“西塘国际旅游文化节”获“十大品牌节庆”称号,2011年获得“中国旅游合作联盟十佳合作伙伴”等称号,2012年度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发布,西塘景区以年接待游客470万人次位列29位,入选了2012年度中国旅游百强景区。西塘目前正在争创全国“5A”级旅游景区,成功之后,景区内的居民都将生活在“5A”景区里面,他们既是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获益者,这正是西塘模式的魅力所在。
如果政府是古镇保护的主要责任人,那么群众才是古镇真正的灵魂。在西塘,我们看到了政府和群众之间、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和谐共赢。
“钱塘人家”饭店的老板丁国强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当时政府刚开始开发古镇,我看准了旅游市场,再加上自己本来就会烧菜,就决定开个小饭店。”1999年4月,丁国强夫妻俩用筹集来的2万多元,改造了永宁桥北堍的自家老房子,开出了只有4张小桌的“钱塘人家”。从当年的几张小饭桌到如今每天要接待100多桌游客,“钱塘人家”14年的变迁可以说是西塘古镇蜕变的缩影。
看着窗外穿梭的游客和居民,丁国强特别感慨地说道:“西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老百姓,以前的老房子每一间都在发挥着效益,这都得益于最初对古镇的定位和旅游开发的理念。西塘古镇要做精,打造好品牌,我们每一位居民都有责任。”
将文化DNA融入古镇的机理
冯骥才说,当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一起消失的时候,当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身首异处之时,我们甚至会在跨入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也退回到蛮荒的史前时代。
当地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合理追求GDP、保护文化DNA,是实现古城镇发展的新路径。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的灵魂核心,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精髓,并使之有所再现和展示。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核心——生活。
虽然西塘越来越热闹,但她原本的气质却一直未改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气息。
西塘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不仅和谐、完美地保存了极具江南乡土特色的大片明清建筑群,更保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西塘走的是一条抢救性挖掘整理之路,或把它们放到博物馆,或由本地居民现场演绎,从而再现了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脉络,例如西塘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在不同的时节对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进行展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古镇西塘编制的《西塘镇文化名镇建设规划》,通过政府、社团、民间艺人等各种渠道和方法,使古镇独特文化得以传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在西塘文化挖掘与传承中,我们要打造四大目标:专家研究江南水乡文化的基地;艺术家描绘江南民俗文化的净地;游客领略江南旅游文化的胜地;原住民安居乐业、发家致富的聚财地。”在陆勇伟的规划中,西塘未来的发展不仅不能少了对西塘商业文化、家庭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更要将古镇原真性的保护和为现代人更好地生活结合起来。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
西塘古镇架构了一座沟通传统和现代的桥梁,继承传统古典文化中的有利因子,舍弃了自闭、守旧的一面,不断融合现代元素中的活力因素,使得西塘古镇既能保持怀旧情怀,又能富有创新和进取的激情。
通过挖掘、整理与展示古镇的文化价值,在不断传承传统、不断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经营和管理之道,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做到传承沟通、持续发展。
自2011年起,西塘打造了酒吧文化一条街,华灯初上的西塘之夜,进入了另一种情境格调。古朴中的现代,宁静中的动感,“酒吧一条街”显然已经成了西塘的现代文化符号。
在这里,很多外地人留下来开酒吧,开客栈,开小店,他们将青春、时光都安放在西塘。目前居住在西塘的外来人口有两万多,民居客栈有420多家,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氛围。
“这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和淳朴的风俗民情,特别亲切。”张清是上海人,喜欢到处旅游,对西塘尤其钟意。几乎每个周末,张清一家都会来西塘度假,直到有一次他特别喜爱的一家咖啡厅由于租约到期关门了。2008年,张清买下了位于西街16号的一家店铺,开始经营名为“西街16号”的音乐书吧,这使他正式成为新西塘人。
2011年,张清又租下了一个店铺,开了另外一家小会所,能喝茶、能住宿。不久前,西街16号酒吧也开张了,和书吧、会所一样,是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小博物馆。“现在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生活节奏很快,步伐也很快,但是他们却把灵魂忘在了后面,我希望能多提供一个地方给人们暂时安放灵魂。”他跟太太都已提前退休,希望把世界走遍,然后把全世界好玩的东西带到西塘。“我把我所有的旅程记录都放在西塘,让来西塘旅行的人收获不一样的心情。”
不管是对现代元素还是外来者,西塘古镇都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更为年轻的创业者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南来北往的“漂泊心”,让他们愿与西塘这个千年古镇一起生活。
他,叫欧阳,她,叫凡花,在西塘古镇上的一次浪漫邂逅,成就了“花制作”这个品牌。起初他只是想亲手为她设计服饰,让她与众不同,于是他自学裁剪,为她做了一条条裙与衣衫。当她穿着他亲自设计亲手缝制的、带着浓郁民族风味道的衣裙,走在西塘的石板路上时,吸引了众多西塘的游客。于是他们开始接手定单制作,一起设计,一起编织梦想,创造了“花制作”品牌,如今已在全国拥有32家连锁店。
欧阳认为,“花制作”的服装定位符合西塘古镇文化个性,又融合了中华的传统元素。其实在“花制作”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西街,每一张吊牌上都有一幅西塘古镇的照片,而在产地一览中也印有“中国西塘”的字样,他说自己有个中国梦,就是让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世界时尚圈,让更多的人从一件件衣裙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西塘古镇。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以她特有的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古镇西塘的先民们创造了古朴素雅的古老城镇,现在人们在保护好古城镇的同时,营造出一个自然生态、和谐共存、自由多样和诗意居住的经典城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