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 昨天,当代草书大家、浙江大学教授马世晓先生生前最心心念念的台北个人书法艺术展,终于在台北开幕。只是,此时此刻,展览的名字里,多了两个字——“纪念”。
这一天,离马世晓先生因病离世,已是整整9个月零4天。
开幕现场,令人感伤,亦令人欣慰。马世晓先生的学生、笛箫演奏家郑济民一段哀伤的曲子,带大家追念起先生青年时最钟情的音乐。马世晓曾拉得一手好二胡,立志要考入音乐学院,但后来的人生里,他以集秀美与壮美于一身的草书艺术,让观众感受到与音乐相通的美感。
马世晓先生早年便成名,却直到72岁那年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个展。他在台湾有很多朋友,生前曾三次受邀赴台办展,每一次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晚年,这竟成了他的一桩心事。
去年10月,他满怀期待地来到台北国父纪念馆,考察了展览场地,原定展览于今年5月18日开幕,未料此后突然病情恶化,今年1月29日,马世晓先生离世。
昨天,国父纪念馆三楼的展厅里,42件马世晓先生的遗作以白色简洁镜框一一镶起,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近几年的新作,多数都是草书,都经过马世晓先生生前斟酌选择,是他生命最后年华,在虛靜环境里的潜心之作。
这些作品,在大陆还未曾展出过。展览既是先生遗愿的实现,也饱含着太太马亚桢在极度痛苦里为实现先生遗愿付出的艰辛努力。昨天现场,她数度哽咽。
在展厅为数不多的行书里,有一件“能变就好”深得观众们喜欢。这件作品叫《纪念沙孟海先生》,是马世晓在沙老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时所写的。马世晓先生年轻时,常常聆听沙老用“能变就好”四个字说书法,这四个通俗直白的字,意义深邃隽永,令他受用不尽,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大匠诲人要言不烦”。
昨天,台湾著名学者傅申、杜忠诰等都来到了展览现场。76岁的傅申与马世晓交往多年,他说:“马世晓是一个淡薄名利的书法家,我一看到他的草书就有感觉,他的书法有古意。”
马世晓先生的学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方爱龙回忆:“马老师对我说,‘我写的每个字都是有来历的。’但他又说,‘我写的字,没有一个结体(即字形)是字典里找得到的。’”
在马世晓先生的生命最后时刻,最惦念的是选择好作品,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他病重之前的创作,主要都已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以及家乡的艺术馆。而这次展览的作品,大部分也将在展览后捐赠。
而在杭州,我们今天也依然可以欣赏到马世晓先生的书法艺术:南山路太子湾公园门口树桩上题写的“太子湾公园”五字巨制行书,便是他的作品;宝石山下望湖楼前狂草诗碑、孤山苏小小墓亭楹联,也是他的手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