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4日讯 “真没想到,双目失明的人也能织出这么精致的毛衣!”
上周末,下沙街道举行“沙民”艺术展,社区居民们送来的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艺等作品在文化中心一楼大厅里展出。
在众多的作品中,新元社区阮女士送来的三件毛衣,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阮女士今年63岁,是土生土长的下沙人。她告诉大家,一岁时生过一场大病,之后眼睛就看不见了。
不过,双目失明,一点都不影响阮女士的编织水平。旁边的社区居民们告诉记者,阮女士的这一手技术,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上世纪90年代,下沙妇女之间流传着一本编织“圣经”,叫做《上海棒针编结500例》。书里写的织法,下沙只有阮女士一个人全部都会。
后来,市面上出了新的编织花样,阮女士又专门跑到汽车东站那边的编织店学习。
一开始,人家担心她什么都看不见,学起来会吃力。没想到,她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基本上别人说两三遍,她就能织出来了。
“我眼睛看不见,学织法的时候,每次都要请人家多讲几遍。我觉得,学织毛衣需要空间想象力好,是要有点悟性的。”阮女士对记者说。
她的毛衣织得又快又好,平均每个月可以织四件大人穿的毛衣,所以当时乔司、九堡一带的人也远道而来,请她织毛衣。
于是,干农活不方便的阮女士,干脆帮别人织起了毛衣,当作一个赚钱的副业。
“我给人家织毛衣,赚的是加工费,按照毛线的重量收。一开始,我的收费比较便宜,大约是每两2毛,后来找我织毛衣的人越来越多,加工费涨到了每两4毛,行情最好的时候,我织的毛衣收费要每两3元呢。”阮女士说,“不过,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够了,只能偶尔帮亲戚织织衣服,不再接外面的活儿了。”
如今,年轻人中会织毛衣的越来越少,给家人朋友送一件亲手编制的东西,成了挺奢侈的事。圣诞、新年马上要到了,记者特意请阮女士来教教大家怎么织一件“温暖牌”围巾,简单又实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跟着右边的示范动作来学习一下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