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1月4日讯 今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病房里,47岁的海宁农民王大伯已经能够下床活动,告别了折磨他近20年的心脏衰竭。浙医二院的病房中,还住着3位刚刚接受肝移植、肾移植的病人。
他们4位原本素不相识,却都因为一位死者——曾朝林而重获新生。而此刻,在数百里之外的青田县人民医院,曾朝林的骨灰正安静地等待回家,回到那片美丽的乡野,那个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小山村。
9月29日,26岁的曾朝林经历了一场车祸,在青田县人民医院救治近一个月后,10月21日被宣布为脑死亡。几个小时内,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的电话响起。一场为了生命的赛跑由此拉开序幕……
“脑死亡,这难度太大了。”担任器官捐献协调员近两年的何炯,深知要说服家属的不易。“虽然在医学上脑死亡被认定为死亡,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他依然活着。”但何炯还是来到了青田。
21日深夜,何炯首先见到的是曾朝林的大哥。“每一次,我都很矛盾。”何炯回忆,面对死者亲属,她难以启齿此行的目的,但器官捐献偏偏不能等,一旦错过移植手术的最佳时机,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令何炯惊讶的是,曾大哥没有对她表现出任何反感,而是毅然点了头。曾朝林未婚,器官捐献需要征求远在云南老家的母亲同意。曾大哥让自己的儿子坐飞机又换汽车,赶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路,回到云南老家。
器官捐献志愿书飞过千山万水,来到了曾妈妈的眼前,71岁的曾妈妈拿起笔,颤抖着在志愿书上签下名字。
10月24日,曾朝林被认定为脑死亡的第三天,曾大哥决定将弟弟的心脏、肝脏和两个肾脏一起捐出,“这样,弟弟的心脏还跳着,我就能再多一个弟弟。”这天下午,有曾妈妈签字的登记表照片,也传到了何炯的手机上。
10月24日晚7时45分,浙医二院的心脏外科、肾脏中心和肝胆胰外科手术室,同时开始了4台器官移植手术。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中有的已经等了20年,有的数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第二天,曾朝林的器官捐献志愿书从云南送达何炯的办公室,何炯郑重地将志愿书封存、入档。
第三天,延续了曾朝林生命的4位病人全部苏醒……
今天,虽然按照器官捐献的国际惯例,曾妈妈和曾大哥没法与4位病人见面,但他们知道,自己最亲的亲人,仍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爱,是它让生命得以延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